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附属东方医院李刚教授团队在《卒中》上发表缺血性脑卒中重要研究成果

来源:附属东方医院   时间:2021-11-02  浏览:

我校附属东方医院李刚教授团队联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Mark Parsons教授等学者,通过对全球最大的急性脑卒中灌注影像数据库(INSPIRE)的分析,发现了新的影像学提示指标,即“梗死核心增长速度”对于脑卒中血管再通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潜在作用,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开通策略的选择提供了新思路。近日,该研究成果 “Stroke Patients With Faster Core Growth Have Greater Benefit From Endovascular Therapy(快速核心梗死增长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取栓获益更大)”发表于脑卒中领域国际一流期刊《卒中》(Stroke)上。同期主编配发了科学述评(editoral review),对该项成果的突破性予以充分肯定。 

脑卒中是一个世界性的健康问题。全世界每年约有1370万人罹患脑卒中,其中死亡人数高达580万。在我国,脑卒中因其高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类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的脑血管疾患,因此探索合适有效的治疗方式具有重大意义。自1996年美国NINDS试验证实,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有效减少患者残障和改善预后以来,静脉溶栓治疗成为了急性脑卒中的主要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CT、MR、DSA等)的迅速发展,血管内治疗也已成为治疗卒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关于血管内治疗的临床试验中,两个扩大时间窗取栓试验(DAWN、DIFFUSE3)的入组患者都通过灌注成像选择,其血管内治疗的效果反而优于0-6小时的取栓试验(ESCAPE、EXTEND-IA、MR CLEAN、REVASCAT、SWIFT PRIME)。这一“晚期时间窗悖论”受到许多研究人员的关注,猜测入组患者有较慢的梗死核心增长速度是可能的原因。基于以上假设,梗死核心增长速度这一动态概念被引入了临床评估中。但考虑到在扩大时间窗的取栓试验中对照组只有少数患者实现血管再通,当前的假说仅探讨了血管内治疗与传统药物治疗(无再通)的对比。该研究将假设扩展到血管内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的比较。基于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急性脑卒中灌注影像数据库,探索急性脑卒中超早期(0-4.5小时)梗死核心增长速度对于血管内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的修饰作用。

该研究结果表明,与静脉溶栓相比,血管内治疗带来的快速血管再通可能通过迅速抑制梗死核心增长而有更好的临床获益。这解释了为什么核心增长速度较快的患者似乎可以从血管内治疗中获益更多。单纯静脉溶栓(与血管内治疗相比)的血管再通率较低,并且即便实现再通,其发病至血管再通的时间也相对延长。延迟血管再通将导致梗死核心快速增长的患者梗死体积显著增加。相比之下,梗死核心增长缓慢的患者即使再通的时间延迟,也不会造成大幅度的梗死体积增长。因此,研究提示对于梗死核心增长较快的患者,由于其半暗带迅速下降,应尽快通过各种手段实现血管再通,而血管内治疗显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李刚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脑血管病的院前院内急救及相关认知功能障碍,近年来在脑卒中的急救及影像学数据标准化方向进行不断探索,并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纽卡斯尔大学合作,作为中国国内牵头单位开展了国际卒中影像数据库(INSPIRE)建设。目前,还同时承担了INTERACT4(与国际卒中领域著名学者Craig Anderson教授合作)和OPTIMISTIC两项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

李刚与Mark Parsons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林隆婷与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张昊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论文链接: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STROKEAHA.121.034205?url_ver=Z39.88-2003&rfr_id=ori:rid:crossref.org&rfr_dat=cr_pub%20%200pubmed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