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是世界城市日,以“应对气候变化 建设韧性城市”为主题的2021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暨首届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开幕式,在位于上海北外滩的世界会客厅举行。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出席并致辞。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发来贺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在线致辞,联合国副秘书长、人居署执行主任麦慕娜·谢里夫通过视频致辞。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宣布发布“上海指数”综合指标体系框架和2021版《上海手册》。“上海指数”综合指标体系框架、2021版《上海手册》凝结着同济大学专家学者的专业智慧和重要贡献。当天,同济“城市传播”高端论坛还在奉贤区开讲,共话“新城文化与软实力传播”。“同济智慧”,为世界城市日增色添彩。
同济教授负责《上海手册》全书的主题演绎和框架设计,2个城市实践案例入选
《上海手册》的诞生,与世界城市日一样,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国际社会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上海手册》由联合国人居署、国际展览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编。同济大学多个专家团队参与手册部分章节的编写和修改工作。
2021 版《上海手册》是在回顾过去 5 年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实践经验基础上进行的第三次总体修编,主题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以绿色低碳推动包容性增长”。该手册从经济、社会、环境、文化、治理等角度呈现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案例,针对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政策建议,交流近年来城市实践的新经验,传播城市发展的先进理念,以期为城市管理者和相关规划专业人士提供有益的借鉴。
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彭震伟教授作为首席专家负责全书的主题演绎和框架设计。彭震伟教授、陈晨副教授,经济与管理学院诸大建教授、陈海云博士作为各团队领衔专家,与同济大学众多专家教授一起,分别承担了《治理篇》与《环境篇》的编写。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2021版《上海手册》中,同济大学专家主持完成的2个城市实践案例入选其中。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刘悦来老师和团队主持完成的“上海社区花园:生态取向的社会空间”实践,入选2021版《上海手册》“社会篇”主要案例。从 2014 年在一条旧火车轨道旁建成“火车菜园”起,至 2021 年初,刘悦来和团队直接参与的社区花园达 120 个,培训赋能所支持的社区花园达 700 个。社区花园在上海的快速发展,是各主体持续探索实践的结果,从社区花园到参与式社区规划,是今年这个综合案例的特色。它天然的包容性特征,不将城市作为自然的对立面,引导都市审美和价值观的转化,实现了公共空间公共精神的重塑,也提升了城市韧性。10月31日,刘悦来受邀参加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开幕式并作为市民代表发表演讲,分享了“人民城市”理念下公众参与社区规划的路径与方法。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黄怡教授主持完成的“浦东新区金杨新村街道社区:赋权平等、空间正义与低碳发展的社区协同之路”实践,入选2021版《上海手册》“治理篇”主要案例。近年来,黄怡教授团队先后完成了金杨新村街道社区规划、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示范工程浦东新区金杨新村街道绿色健康社区更新改造,并在城市住宅区规划、社区公共中心设计以及社区空间微更新教学等方面,以金杨新村街道社区为基地开展了丰富的产学研工作,实现了校地紧密互动、合作共赢,在推动金杨新村街道“社区治理与社区规划相结合、空间治理与社会治理相结合、社区参与和专业指导相结合”的探索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以“1+5+N”为整体框架,同济教授研究的“上海指数”推动全球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上海指数”由经济与管理学院诸大建教授和陈海云博士作为领衔专家,与联合国人居署及德国、法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多国专家学者一道根据《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新城市议程》《全球城市监测框架》等权威国际文件共同研发。该指数可以帮助城市评估和反映其在可持续城市化方面取得的成就、面临的挑战,从而帮助城市确定或调整发展重点,推动全球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而引领全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上海指数”的战略定位是“以人为本、五位一体和对标国际”,该指数是全球首个以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治理“五位一体”理念为基础框架设计的面向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创新集成应用指数,旨在帮助城市集成性评估与监测可持续发展进程、定位和发展重点,推动“以人为本”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17个目标及其169个具体任务和200多个指标的基础上,科学分析和严格筛取联合国人居署、联合国发展规划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卫组织、国际劳工组织、世界银行、亚投行等国际机构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强相关性和代表性的国际主流指标,成为“上海指数”“对标国际”的重要依据。
“上海指数”整体架构是“1+5+N”。其中,“1”代表综合指数,“5”代表五大子指数(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和治理),“N”代表主题性指数,可根据不同主题和各城市不同发展重点和亮点来设立主题性指数。“上海指数”指标体系由核心指标和适应性指标组成。核心指标覆盖全球各类城市,稳定通用于不同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的城市。适应性指标则根据城市量级和规模分类测算。综合指数和主题指数全部由核心指标和适应性指标进行支撑。相关指标重点围绕权威性、客观性、科学性、可获取性和适应性五个标准。未来将与联合国人居署全球城市旗舰项目合作,有望覆盖全球近1000个主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评估工作。“上海指数”将突显上海智慧,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为提高中国在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话语权作出重要贡献。
共话“新城文化与软实力传播 ”,同济“城市传播”高端论坛开讲
10月31日,作为2021年世界城市日重要活动之一,由同济大学、奉贤区人民政府、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SMG)联合主办,由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上海新城建设研究中心、奉贤区建设和管理委员会联合承办的2021世界城市日活动暨同济“城市传播”高端论坛于奉贤区东方美谷召开,论坛以“新城文化与软实力传播”为主题。
奉贤区委副书记、区长袁泉,区委副书记骆大进,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向义海,区政府党组成员田哲,上海市委宣传部部校共建新闻学院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孙卫星,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伍江,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同济大学上海新城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彭震伟,以及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奉贤区区委宣传部、建设与管理委员会、文化和旅游局、新城公司相关负责任人出席。
此次论坛邀请50余位来自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业界精英,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参会,就上海与奉贤新城发展战略与文化软实力建设、全媒体时代新城文化品牌建设与国际传播力提升新模式,进行跨学科融通共建的深入探讨,积极回应上海“五个新城”发展战略与软实力建设。论坛设有主旨演讲、两场主题论坛与两场圆桌论坛。
袁泉在致辞中表示,当前,结合上海市委关于“五个新城”建设重要决策部署,奉贤正按照“产城融合、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治理高效”的原则建设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并在新型产业、优质医疗教育、生态宜居等方面积极布局,打造软硬兼修的未来之城。
彭震伟在致辞中表示,当前,我们正处于媒体融合与科技创新的时代,这也是上海“十四五”以新城建设牵引转型提质的重要时期,同济大学将积极发挥好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优势和一系列城市重大创新平台作用,以高水平科技供给有力支撑上海新城建设,服务国家战略。
在主旨演讲环节,伍江作了题为《新城之“新”与新城之“城”》的主旨演讲。他认为,创新、人文、生态等是上海城市发展的基调,新城之“新”,在于其比以往郊区新城更加独立、综合,更加智慧、有序,更加安全、韧性,更加生态、绿色。新城之城更应在于其之“城”,城市不仅仅是经济机器,除经济发展外,新城建设绝不能忽略其作为一个城市的全面功能,尤其是城市的公共服务功能与珍贵的历史文化。
彭震伟以《上海新城发力模式与路径》为题,从新城的发展沿革展开,详细叙述了上海新城的发力模式以及上海新城发展的推进路径。他认为,新城应体现出城乡融合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新城区域的资源禀赋优势,形成与上海中心城的功能互补,尤其是发挥新城乡村地区作为全球城市稀缺资源的作用、上海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地和未来提升全球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空间。
此次论坛共邀约8位国内外优秀学者以主题发言形式围绕新城空间建设、新城文化与软实力、新城品牌形象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
在下午的圆桌论坛环节,来自同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2位学者聚焦新城品牌构建与形象传播,分别围绕“新江南文化与公共空间”“新城软实力与国际传播”两个话题展开深入思想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