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许涛:创业须避免三大典型认知偏差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25-04-21  浏览:

学生提问:最近,DeepSeek横空出世,春晚舞台上扭秧歌的机器人也为人所熟知,我和一些同学都很兴奋,想加入创业行列。大学生创业,要注意哪些问题?

同济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教授许涛:相关研究表明,尽管近年来大学生创业意愿上升明显,但创业三年存活率仍不足5%。数据揭示了一个现实:创业从不是浪漫的青春叙事,而是充满挑战的开拓实干。在创业风险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并存背景下,大学生创业要做好以下准备。

首先,需建立系统、科学的创业认知。当前大学生创业存在三大典型认知偏差:一是将创业等同于技术创新,忽视消费者真实需求。比如,多次获得省级以上创新创业赛事金奖的某智能无人机项目团队,执着于解决飞行控制精度难题,而忽略用户对操作便捷性的需求,遗憾地错失了市场窗口。二是盲信“风口效应”,追逐AI、机器人等热门赛道而忽视自身兴趣、专长与市场适配性。其实,真正的创业机会往往来源于对行业趋势的深刻理解与洞察。因此,学生在选择创业方向时,要结合自身兴趣、专业特长和资源优势,从解决小问题开始,聚焦市场细分领域,开发针对性产品或服务。三是把融资当作创业成功的标准,忽略价值创造与商业模式的重要性。创业不是验证创意的实验室,而是资源与消费者需求的动态匹配过程。

其次,须养成新的思维模式,人工智能素养,并持续增强创新创业能力,成为既具备硬实力和软技能,又超越学科专业界限的“X型人才”。“X型人才”,可以理解为具备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专业能力,同时在知识深度、能力广度和思维创造性上能够自我迭代、敢于探索的创新驱动型人才。国内外研究和实践表明,成功创业需同时具备技术专长、商业洞察力与团队领导力三大核心素养,而这三项能力在大学生群体中的重叠率并不高。比如,某AI制药公司创始人和创业团队尽管拥有名校光环,却因缺乏创业公司管理经验最终倒在上市前夜。创业是团队作战,要求创业者在专业纵深维度深耕技术,在跨界融合维度拓展商业思维,在个人成长维度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此外,学生创业者还需具备较强的领导力,善于激励人心,组建优势互补、志同道合的团队,并积极寻求外部支持,加入创业孵化器、寻求创业导师指导等,从而弥补自身不足,持续增强创业能力,提高创业成功率。

最后,站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的新起点,教育工作者既要呵护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更要引导其建立理性创业观:创业不是就业的替代方案,而是价值创造的又一路径;不是财富自由的快车道,而是能力跃迁的修炼场。大学生以工匠精神雕琢产品,以商业思维洞察用户,以企业家精神拥抱产业变革,勇于尝试,敢于失败,方能在创业大潮中行稳致远。

链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5-04/15/nw.D110000gmrb_20250415_1-14.htm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