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确立的"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优秀人才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同时,学校十分重视开拓人才培养的新视野,努力为社会培养具有奉献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服务西部志愿者工作正是学校人才培养理念的一个全新的载体。研究生支教团、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赴滇支医等活动,使广大青年充分体会到服务他人、勇于承担责任的快乐,使他们在了解社会、思考问题、明确使命的过程中,健康成长。在云南、重庆、西藏等地,我校的志愿者们奉献着、学习着、磨炼着、思考着。他们有感悟、有困惑、有欢乐、有遗憾,他们用青春书写出人生的精彩。
责任催他前行
谢海敏,毕业于建筑环境专业。从他报名参加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时起,年轻人丰富的想象给予了他一个挥之不去的场景:坐在宽敞明亮的设计室里,他浑洒着笔墨,挥洒着才华,挥洒着自信,一幢幢建筑拔地而起,现代的理念、别致的造型、超群的韵味……他将来到西部,寻找一方施展才华的舞台。
然而,当谢海敏跨过了一条条的河,翻过了一座座的山,终于来到了云南省富源县后所镇时,所有的想象烟消云散,他的脑中只有一片空白。后所镇,一条公路穿过小镇权作街道,没有第二条像样的路,汽车过处,黄尘滚滚。街道两旁,红土泥房低矮简陋,几乎找不出像样的办公楼,更别提宽敞明亮的设计室了。谢海敏心中有几分失落。
搞设计是不可能的了,谢海敏被安排在农村税费改革办公室。他的工作大致就是收集资料、整理文案、起草文件,有时甚至泡水倒茶,干着与他的建筑环境专业风牛马不相及的事。对于生活条件的艰苦,谢海敏有着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对所从事的工作,却是他始料不及的。让一个堂堂大学生千里迢迢来西部做这样微不足道的事情,值得吗?谢海敏心中有几分困惑。
就这样,谢海敏在失落和困惑中工作着。
不久的一天,为了核实土地面积,谢海敏第一次随同同事来到了一个小山村,因为这个村上报的土地承包证书上的数据与镇上的存档数据不符,多出了1300亩土地。如果这1300亩土地是农民们多报的,那么就意味着这个村的农民要多承担这部分土地的税费,这就会增加农民的负担。当淳朴的村民们得知谢海敏是团中央派遣来支援西部时,激动得紧紧握住他的手说:"谢同志,一定要把我们的情况向中央反映。"这一瞬间,谢海敏被深深感动了,容不得他作出任何解释,村民们已认定他是"中央"的人。在村民的眼中,"中央"是老百姓的"中央","中央"是离老百姓很近的"中央",是替老百姓办实事的"中央"!而自己原还认为自己所做的这一份工作微不足道,谢海敏心中有几分愧疚。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谢海敏格外认真仔细,他和村民们同吃同住,一户一户地进行走访,与他们拉起了家常,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村民对他也格外的信任,谈自己的收成,谈孩子的学习,谈家庭的负担,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谢海敏成了村民们无话不谈的亲人。谢海敏心中有了沉甸甸的责任。
经过几天的现场勘测、核实,谢海敏和他的同事最终搞清楚了村民们由于对承包地的概念模糊而多上报了1300亩土地,并因此增加了他们的负担。回到镇上,谢海敏连夜写就了核实情况说明书,上报到县里。在得到纠正土地数目的批文时,谢海敏高兴得在办公室里跳了起来。
前几天,当谢海敏在《人民日报》上看到温家宝总理为农民工讨工钱的新闻时,眼里闪动着激动的泪花。他说:"我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感受到肩上责任的重大,今后,无论我从事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考虑的是为老百姓做实实在在的事情。"
(稿件来源:新闻中心) (2004-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