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郑时龄院士撰文谈:今天选择怎样的住宅

来源:   时间:2004-01-25  浏览:

  上海:中国城市化的典范
  上海作为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举办城市,有着特殊的意义。一方面,上海是现代中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城市,在中国乃至世界城市发展史上具有典型性。另一方面,无论是在历史上或是现实中,上海都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极好的展示场所。
  上海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这座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城市不但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又汲取了世界的优秀文化遗产,成为东西方文化以及中国广泛的地域文化交融的场所。
  上海这座城市所展现的几乎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世界城市建设史,既有老城厢的中国传统的团城,又有按照欧洲的模式并顺应政治因素而建立的租界,也有中国建筑师按照欧洲的古典城市范型并结合中国传统理念而规划的新城;既有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流行的卫星城,也有按照现代信息社会的要求规划与建设的商务区。城市的结构一直处于动态调整的过程之中,历史上的上海完全有可能形成像中国的其他江南城市那样的形态,呈团状,有着棋盘格式的道路网,政府机构位于城市的地理中心,这种城市模式只适合于城市单一的功能结构而不适合于城市的多元结构演化。
  租界建立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上海的城市建设几乎是自然生成的。以后,许多西方国家的建筑师和西方国家培养的中国建筑师曾经试图使上海完全按照欧洲的城市模式来建造,让上海成为一种"西洋文明最精美的复本"。1930年的大上海计划,1939年日本占领者的上海都市建设计划,1949年的大上海都市计划等都运用了西方新古典主义和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折衷混合的规划理念,计划将上海建设成为一座功能分区,建筑风格统一,道路系统规整,运用几何学方法设计的现代主义功能城市,与上海的历史文脉无关,并且避开原有城市存在的复杂的空间与结构问题。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使上海形成一种多重,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城市形态,既有协调和谐的方面,也有矛盾与冲突的方面,既有历史的沉积,又有现代的断层。
  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十年来,上海的城市建设经历了根本性的变化,创立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首先,上海的城市建设经历了功能性的变化,社会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仅使城市的结构更趋合理,城市的整体环境也在向以人为本的目标迈进。经过上海市新的一轮总体规划的修编和世博会大讨论后对总体规划的调整,建设与规划脱节、规划落后于建设的被动局面得到了根本的扭转。上海的城市建设正在由规模性的发展转向功能性的开发,上海的建筑也正由单纯的求新、求变,转向求品质、求功能和求结构的完善。无论是规划设计水平或是建设水平都有了极大的进步。城市环境和生活品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上海成为21世纪的国际大都市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经济、物质和文化基础。上海成为国家园林城市也标志着上海的城市建设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体现上海精神的居住文化和住宅理念
  极富生活气息的城市化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最大特点,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与地方本土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使城市充满了活力。上海原有的里弄住宅往往有较完整的街坊,房子不高,楼上住人楼下开店。沿街的小商店一家接一家,人们甚至可以从四川路荡到淮海路再到徐家汇,一路有东西看。如今在建设过程中,容积率在提高,建筑的高度、密度也在提高,马路拓宽,高楼一栋接一栋,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社区仿佛随机地分散在城市中,城市空间被小区围墙所肢解,不可能回复原有的城市生活气氛,上海的城市功能也受到影响。因此,我们要重新寻找保持上海活力的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扬上海城市生活特色,住宅建设既重量又重质,既考虑效益又要注重城市空间关系,将上海城市的生活化、精细化落实到今后的建设中。
  近年来,上海市政府对上海的高层建筑发展,提出了要严格控制高度和容积率的要求,通过引导逐步限制建设高度,特别是超高层。我以为这很有必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上海高层建筑有4500多幢,其中1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就有1000多幢。如果任由超高层建筑发展下去,城市的公共空间和景观资源就会被少数人所享有,这也是一种公共资源的流失。在上海的某些地块,高层建筑不仅以高为荣,还向周围扩张,以庞大为美。这些建筑缺乏精良的工艺和比例关系方面的推敲,置身其中仿佛置身于城市恐龙群之中。上海城市建设发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已日益引起重视。

  全民善待历史建筑
  一方面,我们的城市需要新建筑,需要优秀的建筑,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呵护历史建筑。上海的历史建筑保护是非常有成效的。上海在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也是中国近代文化中心,又是中国近代建筑的发源地。上海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近代建筑,这些都是我们城市的宝贵资源。上海既有传统文化又有地域文化,上海引进的西方文化也是很有特色的,那些舶来文化都经过杂交和兼容。比如,外滩的建筑没有哪一座是正统的古典主义或新古典主义建筑,我们叫它"折衷主义",也形成了上海城市丰富多彩的特点。历史建筑需要全民善待,城市的历史和历史的建筑应当是我们的资源,城市的特色,而不应当看作城市建设的障碍。

  上海城市建设的成功例子
  上海的城市建设有许多成功的例子,比如南京路步行街。它的成功并不完全在于设计上的成功,主要是有历史内涵,有许多优秀的近代保护建筑,有传统的文化认同,同时也在于建设与管理的人性化理念。南京路步行街即使在修地铁建步行街的时候,两边的商店也从来没有关过门,这就是上海人的高明之处,把最大的潜能发挥出来,让人们逐渐熟悉这个渐变过程。
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的城市设计,也受到中国近代文化的启示。郭沫若、鲁迅、叶圣陶、冰心等文化名人都曾在这一带生活过,我想人们即使再过100年也不会忘记他们。
  此外,2001年开始实施的一城九镇的发展,说明上海城市的整体发展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其设计融入了新的设计理念,是一个非常理性的方案。最近,上海在规划建设中国电信园区和国际医学园区,面积达11.5平方公里的国际医学园区应当称为国际医学城,这里将来会有国际一流的综合医院、专业医院,还有医学院、国际医学会议中心、国际医疗器械的产业园区等等。


  今天我们选择怎样的住宅
  80年代初上海曾有过一场关于"'高层低密度'还是'低层高密度'"的讨论,当时是"高层低密度"论点占上风。然而经过20年的建设,上海不少地区又出现了"高层高密度"状况。作为百姓居家生活的最佳住宅形式,我以为还是以小一点、亲切一点为好。从这个角度讲,我觉得是"多层高密度"住宅形式较适合百姓居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多层、小高层都可以有电梯,既不拥挤又方便舒适。而且随着住宅条件的提高,空调、采暖等解决后,住房不一定全部都要朝南。这样房子在建造时就可以做围合空间,避免现在一栋一栋高楼中间是空的,沿马路走过去缺乏街道的连续感,以恢复城市化的人性空间。
  在房屋装修方面,现在有种过分现代化的倾向,比如在家里搞个酒吧,或者卫生间安装纯金龙头,我以为这都是没有必要的。所谓舒适,它不是一种奢侈,而应该是恰到好处,适合自己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方式。装潢讲究营造一种氛围,一种温馨的感觉,有些软件比如一些陈设、墙上挂的画等等,往往体现出主人的文化品位。总之,家庭装潢应以实用为主。
  (原文题为《科学精神与大众生活,今天选择怎样的住宅》,刊载在《新民晚报》1月23日19版)(2004-01-25)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