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要闻 > 正文

让党旗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征程上高高飘扬

——同济大学以一流党建引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来源: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   时间:2022-07-02  浏览: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也是同济大学建校115周年。从7月2日起,学校将推出“喜迎二十大、庆祝建校115周年”系列主题报道,全面反映学校近5年来各项事业改革发展成果,献礼党的二十大,庆祝建校115周年,更好凝聚起全体同济人的智慧和力量,奋楫笃行启新局,同舟共济向未来。

“我是党员,让我上!”“我先来!”“我随叫随到!”一句句铿锵誓言刷屏,一个个身影奔忙不歇,成为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的一道道动人风景。连续3个多月驻守校园,为学生送餐、配药;驻守在学生楼,与同学们同吃同住;每天与学生隔屏相见,陪伴在学生身边;校园里,处处跃动着那一抹抹志愿红……面对这次空前严峻复杂的新一波疫情,一个个师生党员挺身而出,亮身份、当先锋,特殊时期扛起特殊责任,舍小家为大家,连续奋战在校园、社区抗疫一线,同心守“沪”。在这场大考面前,同济大学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经受住了考验,交出了出色答卷,为打赢大上海保卫战贡献了同济力量。

近年来,同济大学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巩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建工作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以高度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团结带领全校757个党支部17000多名党员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砥砺奋进、守正创新,矢志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一流党建引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开创了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双一流”建设迈出新步伐,一面面鲜红党旗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宏伟征程上高高飘扬。学校光荣入选首批10所“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成功入选全国首批10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成功获批第三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流的党建就是要举好旗帜

“经过几代人艰苦奋斗、接续努力,我国交通运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已经由交通大国迈向交通强国。”这是校党委书记方守恩为全校本科新生主讲“中国道路”课的一段讲解,他以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巨大优势,勉励同学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练就过硬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中国道路”课由全体校领导讲授,着重向学生展示中国在道路交通、人工智能、对外交往、工程建设、经济管理、月球探索和生态文明建设7个领域中国道路的实践与理论成果,这也是校领导班子成员践行一线规则的生动实践之一。

学校党委要求领导班子成员用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增强办学治校的政治领导力。坚持党委常委会集体政治学习制度,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委常委会常设第一议题。校领导严格遵守《同济大学领导班子成员行为要求》,把主要精力投入学校管理工作。

学校党委分别于2020年和2021年暑期举办了两期中层干部综合治理能力提升专题研讨班, 培训对象从处级干部扩大到科级干部和部分青年教师, 进一步提升干部的综合治理能力水平, 激活一流大学建设新动能。在第一期研讨班上,校长陈杰作开班辅导报告。他指出,提升中层干部的领导力与管理能力,要坚持“目标导向、提前谋划、系统思维、统筹推进”的工作理念,以及“脑中有事、眼中有活,心中有数、手中有招”的工作要求,努力建成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一流管理队伍,打造一支研究型、服务型、主动型、创新型,执行高效、作风优良的管理服务队伍。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攻坚战中,学校党委切实履行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发挥了“指挥塔”功能,全力应对严峻挑战,倾力守护校园平安。各级干部也坚守岗位、上传下达、尽职尽责、发挥中坚力量,一批年轻干部挺身而出,在校园疫情防控的各条战线经受住了重重考验。

学校党委以强烈的政治担当,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化纪委职能转变和监察制度改革,严格落实党内政治生活,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为学校事业发展发挥了全面的政治引领和保驾护航作用。扎实做好巡视巡察“后半篇文章”,中央巡视集中整改期内应完成的114项整改措施全部按期完成。学校对39个二级党组织完成巡察,对2个二级党组织进行巡察“回头看”,提前完成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一届任期内校内巡察全覆盖的目标。其中,校党委对机关党委33个职能部门开展“作风建设”专项巡察,推动机关各部门真改实改,有效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流的党建就是要育好人才

近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高绍荣教授团队接连传来好消息。团队的多项高水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科学》《自然•细胞生物学》《自然•通讯》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3月以来,团队高亚威、陈嘉瑜等多位教师党员开启了全天候的驻校生活。他们与学生一起共同探究科学问题,坚持科研不断档、不停步。“作为一名生命科学科研工作者,我愈发感受到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健康中国的紧迫性。”陈嘉瑜说。

学校党委始终坚持立德树人,高度重视对师生加强思想引领,始终高举伟大旗帜,始终坚持思想引领、凝心铸魂,不断创新形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指导实践,激励师生坚定如磐信仰、矢志科教报国。

学校深入推进教育思想大讨论,着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拔尖卓越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主动布局国家急需领域人才培养,优化学科生态,深入推进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培养新模式。设立新生院,构建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和大类管理联动机制,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打造“共性基础+个性培养”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增进学术志趣,释放学生天赋,构筑自主、多元、进阶的成长路径和发展空间。

学校党委努力构建“大思政”格局,全面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将思政教育融入每门课程,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获批2个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4门课程入选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居全国首位。教师们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在学子心中厚植爱国报国情怀。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张松教授通过分享上海历史风貌保护的探索和实践,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作生动解读;土木工程学院阮欣教授在讲述桥梁发展史时,将李国豪老校长为我国自主设计建造大跨度桥梁多方奔走、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的传奇故事娓娓道来……

学校重视师德引领和学风建设,注重以榜样诠释师道内涵,挖掘“大先生”先进典型,孙钧、汪品先、郑时龄、常青、吕西林、李杰、李国强、高绍荣、周怀阳……一大批典型人物走向全国,见贤思齐蔚然成风。 

一流的党建就是要建好组织

鼓励党员教师结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案例,现身说法传授科学研究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将科研团队20年多来在上海市苏州河治理和我国其他城市黑臭河流治理重大工程的实践案例有机融入教学,培养生态文明建设的青年人才……作为教育部首批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负责人、环境工程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尹海龙教授推动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同频共振,引领教师党员胸怀家国天下,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同济方案。不久前,这一“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

推进“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是同济大学在实现全校119位“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全覆盖基础上,启动的“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立项建设3批共30个具有示范效应的工作室,并实施2批学术能力提升计划。这是学校加强组织建设的一项有力举措。科研抗疫、“云”端思政、建言献策……在疫情期间,“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高举党旗,结合各自学科优势,让一个个坚强战斗堡垒挺进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与设置在各个学生社区的临时党支部协调配合,在思想引领、推进教学科研、服务保障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学校在成功入选首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的基础上,已累计入选全国党建标杆院系3个、全国样板党支部7个、全国研究生样板党支部2个、全国“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2个,为进一步强化基层党建工作奠定了坚强基础。

学校党委积极打造高素质专兼职组织员队伍,为全校42个二级党组织配备专职组织员58人、兼职组织员7人,实现专职组织员岗位全覆盖。不断完善基层党建责任体系,构建“学校党委—院系党组织—基层党支部”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制定三级党建质量标准和党建工作重点任务分解表。学校积极推进党建信息化建设,开发了“同济党建e家”小程序;还投入近600万元经费,在一座座学院大楼、一个个学生社区开辟空间建设“党员之家”,精心打造了一批氛围庄重、特色鲜明、空间舒适的党建工作阵地。

坚持用好一流党建这个“阶梯”,通过一流党建为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土木工程学院,分别入选一流A+学科,且分别有下属党支部入选全国样板党支部,实现一流党建和一流学科的同频共振。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推动党建与科研同心同向,服务交通强国战略,援滇援疆以及在南海、高原、边境等严酷环境开展技术攻关的优秀典型不断涌现。外国语学院本科生党支部党建育人成效显著,已连续4年有支部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赴云南、四川等地支教一年,连续3年有支部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参军入伍、留校从事专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今年疫情期间,汽车学院研究生第十八党支部自觉行动起来,联动学院其他9个党支部等发起“我是党员 我承诺 我行动 我带头”活动,围绕寝室生活、需求互助、心理关怀等开展10余场活动。

 

一流的党建就是要谋好发展

在近日召开的同济大学“十四五”规划与“双一流”建设推进会上,学校党委就如何加快推进学校“十四五”规划落实与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要深化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二是要追求高质量发展;三是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四是要把规划落到实处。

近年来,学校党委坚决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握高等教育规律,推进深化综合改革,努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的推动力量。

在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学校学科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按照“优势工科引领带动、厚重理科融合推动、特色医科协同驱动、精品文科共享联动、前沿交叉创新互动”的思路,通过深入推进一流学科和学科交叉领域建设,全面提升了学科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学校以一流学科为引领,实施“8+2”一流学科交叉领域(学科群)建设布局,实现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发展,带动学校整体学科高质量发展。

学校坚持党管人才,持续深化人事人才工作改革,人才强校战略成效斐然,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成绩卓著。学校顶尖人才队伍不断扩充,最近的两次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8位同济教授当选,当选人数位列全国前列,其中2021年的增选,5位同济教授当选,当选人数并列全国第一。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蓬勃发展,过去5年,高层次人才增幅达175%。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构建与一流大学相适应的科研创新体系,聚集大团队、构建大平台、承担大任务、催生大成果,积极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一批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科研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获批建设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前沿科学中心、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前沿科学中心2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牵头建设海洋领域唯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在复杂工程建设、工程防灾减灾、城市交通、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深空探测、深海研究、污染控制、生命科学等诸多领域,取得了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近5年来,在《自然》《科学》等顶级学术期刊及其子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百余篇。

主动发挥学科优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再谱新篇。学校为我国嫦娥三、四、五号和火星天问一号着陆悬停避障和着陆缓冲提供有力科技支撑,持续助力我国中高速磁浮自主研发,在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等一大批国家重大建设工程中贡献“同济智慧”。牵头建设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中国(上海)数字城市研究院、上海新城建设研究中心、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发挥知识溢出效应,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成为“智慧杨浦”的新引擎;助力定点帮扶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脱贫“摘帽”;在浙江黄岩成立全国首家“乡村振兴学院”,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同济样本”。

坚持文化为一流大学赋能,涵养新时代同济文化,同济精神内涵不断升华。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涵养了以“同济天下、崇尚科学、创新引领、追求卓越”为特质的新时代同济文化。建设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文化品牌项目。持续推进“文明校园”创建,获评“全国文明校园”。

坚持高水平开放合作,不断拓展国际合作的深度与广度,走出国际合作创新之路。近年来,实施“聚焦重点、做强主场、布局全球”的国际化战略,不断提升对德合作的深度、广度和高度,推出对德合作2.0战略,成立全国首个中德博士生院,获批建设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网络,做大国际朋友圈,目前,学校共有全球合作伙伴300多个,其中战略合作伙伴35个。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明显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处于国内高校前列。

走过115年的光荣历程,同济师生在党的领导下,以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为己任,殚精竭虑,奋斗不息,书写了“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锦绣篇章。立足新起点,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同济大学将进一步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以伟大建党精神和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进一步淬炼同济的红色基因和“同济天下”的家国情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一流党建引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