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吴志强:以数智规划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来源:人民网   时间:2024-11-15  浏览:

在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我们正面临城市治理的新挑战和新机遇。如何通过精细化、数智化的手段,实现更高效的城市治理,从而真正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是我们这一代城市规划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结合近年来的具体实践,从三个方面阐述如何通过数智技术提升城市治理效能,更好推动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一、精准聚焦个体需求,以数智技术提升城市服务精细化水平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要求我们从宏观战略转向微观实践,真正关注每一位市民的个体需求。现代城市规划若仍停留在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只依赖传统的宏观数据进行决策,就会忽视市民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我们能够从微观层面理解市民的真实诉求,从而更精准地提升城市服务水平。传统的城市规划通常借助静态的统计数据分析来制定政策,但这些方法往往忽略了市民的动态需求和情感反馈。通过对市民的深度调研,不仅要记录他们的意见,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多维度的数据整合和AI分析,真正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通过传感器、社交媒体数据和社区反馈,我们能够细致入微地了解居民在居住环境、公共交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规划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构建,更是对市民生活方式的精细化优化。进一步讲,城市规划不应仅是自上而下的设计,更应成为市民与政府、技术之间的协同互动过程。通过数智技术,我们将“市民”从抽象的统计数据转化为真实的、有温度的个体,使规划更加精准有效。实践表明,只有当城市规划充分考虑市民个体需求时,才能提升城市的包容性和宜居性,使公共空间更具人性化、更适应市民需求。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进步,更是城市治理理念的转型。以大数据为基础,我们可以在规划阶段预见问题,在实施阶段进行动态调整。未来,随着数智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将不再只是钢筋水泥的堆砌,而是一个与市民情感共鸣的有机体。

二、动态识别时段需求,以智能技术助力城市空间高效利用

人们对城市空间的使用是动态的,同一空间在不同时段承载着不同的功能和人群活动。因此,城市治理不仅需要在空间布局上做到科学合理,更要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城市空间的动态优化,以应对不同时段多样化的需求。以往的城市规划往往采用静态的功能划分,忽略了空间在不同时段的多样化使用方式。通过智能感知设备和AI技术,我们可以了解城市空间在不同时段的使用情况,从而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设计。以黄浦江沿岸为例,早晨时段的滨江空间主要被老年人用于晨练,中午则吸引了大量的上班族休憩,夜晚则成为年轻人聚会的首选场所。因此,通过智能化设计,增加不同时段适配的设施,如互动灯光、夜间艺术装置以及全天候的智能照明系统,可以有效提升市民的生活体验。通过智能化的时空调度,我们能够提高同一空间在不同时段的利用率,从而提升城市空间的整体效能。例如,在节假日期间,市中心商业区的客流量激增,城市调节系统会自动调配交通和安保资源,同时优化购物中心的开放时段,以提升服务水平。这种基于时空数据的动态调整,不仅提高了空间的使用效率,还增加了市民的参与感和满意度。

三、顺应时代演进,以长周期视角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不断发展的,不仅要求对日常生活进行即时优化,更要求城市在长周期内保持与时代的同步发展。城市治理应当具备前瞻性,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社会变迁和代际变化。通过将数智化手段与长周期规划相结合,我们能够更好应对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同时不断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比如,面对一些城市中心城区商业活力下降的问题,通过RAR虚实结合增强现实技术可以为城市活力再造赋能。比如,通过元宇宙技术与传统街区的融合、虚拟场景与实体店面的互动,将历史街区打造成虚实交织的商业体验空间,不仅能吸引大量游客和市民,激发商业活力,还能为弘扬传统文化注入新动能。再比如,上海临港的“幻元宇宙”项目,将数字IP与中国传统吉祥物相结合,打造了一个吸引年轻创意人才的开放式创新展示平台,不仅成为设计师和艺术家汇聚的创意空间,更成为城市创新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助力上海向国际化创新之都迈进。“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不仅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也是我们在城市治理中需要践行的理念。通过对大数据、人工智能、虚实结合技术的深度应用,我们可以更加精细、精准地识别和回应市民的实际需求,为人民打造更具包容性、更有温度的智慧城市。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数智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

链接:http://sh.people.com.cn/n2/2024/1115/c134768-41043054.html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