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孙宜学:加快推动中文成为国际共同语

来源:文旅中国   时间:2023-08-11  浏览:

中文的世界里,生活着中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表达着中国的辩证法与方法论,跳动着中国人的爱恨情仇,流淌着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包含了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催生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孕育着中国式现代化,预示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

这样的一种文字——每一个文字,都是一段历史,是一个深深的脚印,甚至还有一个中国人鲜活的生命——代表的就是中国,是中国人的根与魂。要让这样的一种文字走向世界,就是中国走向世界,中国人走向世界。

中文的智性和人性:“国际共同语”的基础

“人类语言生活的发展路线是创造文字、创造传声技术、创造电脑技术,普及国家共同语 和国际共同语 ”(周有光)。中文,尤其是汉字,是中国人发明创造的,实际上代表的是人类的智慧和文化的结晶,理应成为人类共用的语言之一,成为“国际共同语”,作为中国智慧的载体服务国际生活。虽然历史上世界语的理想逐渐式微,但“世界语”的需求却是客观存在的,各种翻译软件的出现,实际上暴露出了人类缺乏“国际共同语”的现状和对“国际共同语”的渴求。因为随着人际交往国际化的到来,以及愈来愈高效便捷即时的交流工具和手段的出现,人们在不同国家间行走,就需要一种具有高度国际性的交际语言,目前英语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种国际性语言,但一种语言的国际影响力和辐射面与以这种语言为母语的国家的经济实力成正比,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和综合实力的提升,中文就逐渐有可能成为世界更需要的“国际共同语”,在国际交往中发挥媒介和桥梁作用,不但官方需要,而且民间更需要。

中文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种,使用人口约占全世界四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持续发展,世界对中文的需求持续升温,中文热在世界各地已成常态,中文自身的智性和人性,成为世界上一切文明哺育的人群和族群接受和喜爱的基础,也使其天然具有国际性;中文自身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其在不断输出与输入的过程中日益丰富,也使其在与各国语言文化交汇融通的过程中日益发展;中文自身的世界性和普及性,成为世界上一切风土人情土壤上都能落地生根的易生性语言,使其在世界各地形成了以华语学校为星星之火的区域发展态势,一旦时机成熟,就会连点成片,成区块链,通过“中文区域化发展”,推动区域之间联动联合,实现跨本土、跨国别合作,形成国际性影响力,成为国际性语言。

马克·吐温在《可怕的德语》中表示:“如果一个人有语言天赋,那么他可以三天学会英语,三十天学会法语,三十年学会德语“。但实际上,中文的书写和朗读要比拼音文字用时短,所占空间小,造词、组词、语法相比于英、俄、法等语言都相对简单,如英语动词就有16种时态变化;俄文名词就有阳、阴、中三性,形容词也有性、数、格的变化;法语的名词就有阴、阳性和单、复数之分;德语名词有阳、阴、中性,且基本无规律,名词的复数形式则有五种变化……汉字的发展历史就是不断简化的历史,是以实用和普及为基本原则不断精致、精细、精确,就像中国古老的木质结构建筑,都以最精确的预制件精准拼装而成最软润美观、结实耐用实用的建筑物。每一个汉字都是这样的一个建筑物,每一个汉字的演变,都是一代代中国人生活智慧的产物。这个过程,就是去繁就简的过程,就是去芜存菁的过程,就是由散而聚的过程,就是凝神韧骨的过程。因此,抛开各国附加于文字自身所没有的意识形态性,从实用的便捷性角度看,中文无疑是最适合当代和未来高速发展的世界所需要的语言。

中文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性,如数字采取十进制,中国人数学思维能力强,与这一点也有关系。中文同时又具有内外兼具的艺术性,每一个汉字都像一副最符合审美标准的肌体或自然物,都以最适合生存、最符合自然规律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既表意也传神,人性、韧性、美感、质感等于一体,这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文字都不具备的特性。着眼未来,汉语还是最适合AI技术的语言,因为相对于其他语言,汉语最简明易读,因为英语系统的音节有40万左右,而汉语最多也就1900多个音,甚至更少。一旦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中文就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载体和助推器、加速器,就会成为世界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

目前世界上中文教育和普及的形势及国内外格局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局部阻力加大,被附加上意识形态偏见的国际中文教育甚至一再被恶意抹黑、“背锅”,但事实上,世界范围内对中文的需求依然强劲,在进一步吸引留学生来华的同时,在推进已有国外中文市场向纵深发展的同时,继续拓展海外中文教育的合作伙伴、加大中文朋友圈仍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中文走向世界的主要工作。中文走向世界,世界需要中文。

中文的开放与包容:“国际共同语”的未来

中文是中国发明创造的文字,是中国智慧的产物,但中文属于全人类,就像世界上所有民族的文字都属于全人类一样。但中文特有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中华文化特有的“天下为公”“人类命运共同体”特性,使中文更容易吸收、融汇世界上其他语言国际化的优势,扬长避短,成为国际共同语。

这个过程,就是中国的中文,成为世界的中文的过程。

这个过程,也是中文的世界,成为世界人的世界的过程。

而目前,这个过程尚处于初级阶段,即国际中文教育阶段。

教育,狭义上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指对人的发展有直接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体现出明显的计划性、组织性、主动性、主观性,带有一定的说教性,甚至“一厢情愿”,目的都是启蒙或影响受教育者的心智,帮助受教育者按最客观、最公正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知识积累和思维体系,对自我和世界形成客观的认知。所以说,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

当前中文世界化主要依靠“教育”,是主推,基本上是狭义的教育范畴。国内外从事国际中文教育的机构和团体的身份属性和社会属性也一般是独立或中外合办的教育机构,以中文教育为主,同时承担文化交流和民间外交等多重功能,以教育促进中外合作与人民友谊。

鉴于当前中文的世界化仍主要以狭义的教育推动,国际中文教育要在中外合作框架内尽快找到并形成自身的内在逻辑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目前最现实的做法是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纳入讲中国故事能力培养,并将之内化于课程体系、培养方案,以讲好中国故事构成逐渐形成国际中文教育的逻辑。

疫情后中文世界化的重新布局和推广,应以更具广泛性的中文学习对象的变化,或我们希望发生的变化进行顶层设计,方法也应相应进行改变,逐步实现世界中文的局面,更多采取广义的教育方式,即不直奔中文教育,而是通过各种社会、文化、生活活动,营造中文国际化环境,以中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实现以人为主,人人为主的自主中文学习生态,实现国际中文教育的生活化和需求的普遍性。这样形成的世界中文局面的教育概念更开放、更全面、更民间、更客观,也更符合世界语言文化世界化的历史现实和基本规律,也就更容易得到世界认同和接受。

只有人人都生活在中文环境里,才能形成中文世界化的生活局面。为此,需要更加发挥中外民间中文教育力量的主动性,以中文教育发力点的散点、多点态势,应对世界中文教育目前所遇到的散点、多点的阻力格局,以利益驱动为先导,推动民间多点合作,化解政府的集团式压力,即以民间应对民间,以多元应对多元,以伦理应对伦理,以教育应对教育,以科学应对科学,以外交应对外交,以企业应对企业,以专业力量应对专业压力……尤其是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的刻意打压,我们要针对不同国家、地区的实际中文需求设置不同议题,以实用有效为基本出发点,有序有理消除国际中文教育发展过程遇到的有形和无形的障碍,最终实现世界中文的理想愿景。

世界很远,但中文拉近了你与我的距离,每个人都离中国很近。

(作者为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 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同济大学)常务副主任)

链接:https://share.ccmapp.cn/shareDetail?action=opendetail%3Brichtext%3B64d5f3184ccbf800081b0983&1=1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