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马钧:智舱的代际划分和评价体系思考

来源:盖世直播   时间:2022-08-27  浏览:

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人民政府、海南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能源局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WNEVC 2022)于8月26-28日在北京、海南两地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其中,北京会场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亦创国际会展中心。

大会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等单位承办,将以“碳中和愿景下的全面电动化与全球合作”为主题,邀请全球各国政产学研界代表展开研讨。本次大会将包含20多场会议、13,000平米技术展览及多场同期活动,200多名政府高层领导、海外机构官员、全球企业领袖、院士及行业专家等出席大会发表演讲。

其中,在8月26日举办的技术研讨:“自动驾驶与智能座舱创新发展”上,同济大学教授马钧发表精彩演讲。

以下内容为现场演讲实录:

各位同事们,大家下午好。大家知道,论坛永远是烧脑的,很累,一堆新名词,我就想起一个字,牛,软件牛、系统牛、域牛,怎么个牛法?大家不觉得我们系统卷得太厉害吗?硬件也卷,软件也卷,解决方案也卷,没标志,但结果是什么?工程师花那么多心思做的东西,跑到用户这,没感觉。所以我们今天提出智舱的代际划分,代际指两代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我跟我孩子之间的人际关系,为什么把代际的关系放到智舱,我们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思考,还是要做一些引领性的事情,所以我们期待给大家一些新的思想和共识。有些共识可能是大家有的,但大家没去思考,今天主要讲代际如何划分、评价。一年来跟学会的学习和零部件、主机厂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大家的声音是不同的。但是我们是合而不同,先讲一个最简单的共识,大家现在很清楚,软件体验就是价值,机械性能,品牌营销,取而代之占到的比重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共识。智能化带来对用户体验的终极目标。汽车智能化打造了新战场,汽车有新四化,后来到新三化,现在说智能座舱,总结了也有四新。

第一个新,新用户。你们不觉得智能座舱为什么诞生在中国作为领头羊来做?有一帮太牛的年轻人,就是在座的你们,你们就是新用户。这个谈的是共创,只有共创才能将中国的产品朝前走,所以第一个新就是新用户,用户接受度高,敢于试新。

第二个新,新技术。层出不穷。AI、VR、全息投影,我最近看的新公司多如牛毛。卷到最后,个性化的推荐跟新技术之间诱杀关系?这是第二个新,我们有很多新赛道及新的玩家。

第三个新,新市场。我自己相信,智能座舱甚至将来比自动驾驶还要快,而且百花齐放。哪天突然冒出一个黑马或者独角兽,一点都不惊奇,新市场很重要。

第四个新,新产品。包括今天中午吃饭讨论,智能座舱的数字底座到底应该谁去主导?零部件、系统供应商、芯片公司,大家也在讨论。所以我们期待通过这样的合作和讨论,每位汽车产业链伙伴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先讲问题,我们到底缺啥?我们做了啥?第一,我们认为中国汽车座舱水平已经超越国外许多汽车品牌,已经成为很多标杆。第二,怎么做?我们是做逆向智能手机思考吗?早期座舱学习手机的交互方式。早年讨论谁取代谁,现在知道谁也不可能取代谁。这一年围绕智能座舱提供很多方法,也期待这些方法或多或少帮助整车厂、零部件、产业生态链伙伴做一下。包含产品的开发流程,到底怎么开发?用户怎么共创。包括现在讲到的交互设计里面的用户审美和价值取向,为什么这个工作做得很累呢?因为很多东西是感性的,没有办法直接量化。但是这恰恰就是这个组最有意思,最有挑战的地方。包括软件的开发,高效OTA迭代还是怎样,都是我们思考的方向。

顶尖大学清华、同济、重庆,很多高校几乎都讲,而且我们绝对是跨学科的,从传统的骑车人到现在搞心理学的同事、教授,搞人文学、社会学、交互、技术等,邀请很多整车厂一起做。我们第一做出的是为做一个代际分,如何把智能座舱按照不同的功能和规模划分。G1到G5名字先不公布,功能基本清楚,从模式既定到功能丰富,分析数据,空间形态突破和汽车最后融合城市,这是我们讲的代际划分。第二,每个机上或者每个模块给大家和产业界提供一个评价体系。举个例子,针对三个不同车型,一个传统车,一个驾驶员为中心,第三个致力于为乘客打造舒适空间,用评价体系,尽量定量的给大家做出体系。

今年发布会放到年底发布。我们真正采用的还是体验价值金字塔思考,谈到体验、用户也好,作为教授,也是我们学院的客座教授,因为疫情关系,就没来,唐诺曼也是苹果的体验设计师,体验这个字就是他提出的,包括体验思维也是他提出的,从用户角度讲,无非三个层面,一个是本能层,一个是行为层,一个是反思层,安全吗?是不是我满足什么,行为层谈到更多的是效果感觉好不好,会不会吸引我去做,但真正最好的体验,一定是想用,也就是反思层,形成形象和体验。包括我女儿,特别喜欢小马宝莉这些东西,当然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所以我在研究这样的年龄为什么有代沟。我们围绕整个体验价值的金字塔,组成四个工作组,从底层的本能层,首先是安全,看好不好,能不能用,有基础的支持组,分析硬件、软件、系统。这个组别就是跟大家来分享,如何把硬件、软件系统作为一个基础支持平台跟大家分享,第二个是好用,交互的模态,把交互体验做到好用的层面,想用的层面另外一个工作组,感官体验,去看审美,审美如何量化?生态体验今年就很火,这次论坛有3个生态组,我们是其中一个,生态体验也是我们的划分范围。因为时间关系,这次发布会上,我们先以交互和生态来跟大家讲两个案例,让大家理解,我们是如何进行工作。交互里面有体系、挑战、来源,生态里面会谈生态是如何进行创新的。先讲交互,交互现在同一个频道,碰到最大的问题是卷,模态多,层出不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语音交互,交互任务边界拓展,数量不断增加,驾驶次任务占比大,需要考虑驾驶分心,场景库越来越多,这是现在交互面临最大的挑战,基于这个,我们提出自己的一个评价体系和学会一起讨论,也结合整车厂的零部件体系。交互的评价体系,一定是理性加感性的。在理性方面,我们把人机工学、人机工程、车辆工程放里面。干感性方面,纳入了人文学、设计学、心理学,尤其是心理学,现在越来越重要。什么是好的车,你说了半天,能不能给我看看你认为好的车,所以很多指标最后还是需要量化,我们也在不停的迭代当中,如何做用户的买点,进行一些可量化的指标。第三,一个好的体系一定是可生长,而且是稳定的系统,不可生长的系统一定不是好系统。第四,我们最后采用是三围的正交体系,体系一定是正交,才会有不同的维度,彼此独立,才真正产生以用户为中心的评价指标。所以最后出来的是交互任务,加交互模态和评价指标的正交体系。这是全局图,发布以后白皮书会给大家,用两步关闭语音合一步关闭语音的区别是什么,那么小的案例,通过实时的量化,一个0.34,一个0.1,对驾驶者有意义。方向盘按钮好不好,哪种好,三个维度相互交叉的内容之一。我们通过多轮讨论,很多人机交互系统的功效学,包括国际好的评价体系,右边参考的骑车人因工程,设计学及基础。

交互方面给大家看两个案例,评价在原型阶段也可以在量产阶段,无论是快速的概念圆形还是高保真圆形,还是样车、量产车,需要通过评价体系进行量化,这里给大家看两个案例,大家都说触摸屏越来越扁平化,越来越时尚,到底好还是不好,中、欧、美之间的设计有异议,尤其欧洲很多车型做易用性,按键行程,需要视觉确认,可以振动反馈。触摸可能无效且相对容易误触。语音交互,很多整车厂和零部件企业大力推广,没有错,尽管没有视觉分心,但实验中认为认知分心比较高,尤其在边开车,复杂道路情况下,分心很大,尤其如果听不懂我讲话,我更火,目前还不可完全取代按键,我们还是跟很多零部件企业在讨论,包括语音交互的热区,接触的交互点,目光会产生很大区别。对于简单任务的语音交互,视线无须看,手无须离开方向盘。这是舱和驾的关系。

刚才讲交互的关系,接下来跟大家介绍生态。为什么说生态将会是智能座舱的终点站。生态才会有越来越多的玩家进入。现在面临三个大的挑战,第一,就是技术,基础技术框架如何应对目前的生态需求。第二,产品,什么场景、什么时间出什么样的产品。第三,什么样的场景功能用户喜欢。总结出两个问题,我们要干啥;第二,我们怎么干。所以这次跟大家讲一下我们干什么。

创新实际有很多的理由,最早的到后来的社会经济学理念,谈的更多的是社会创新。从线性的范式1.0时代,创新2.0是系统范式,最后是社会创新。什么是社会创新?可持续发展,自我迭代,自我进步。这叫生态,基于社会经济学理论,智能座舱分为三个阶段,一个是线性,一个是系统,最后一个是社会走向,单体创新、协同创新、自发式创新。基于创新链模型推导,最后产生模型依据。根据右边的三个原图,一个是座舱1.0,一个是用户1.0,第三个是城市3.0,分成5个级别,座舱阶段分成G1和G2,车机生态,这是基本的。所有功能要用,第二舱域生态,车机系统提供舱内电子电气设备和智能驾驶功能,包括舱内各个域全面打通。第三个平台生态,要接云端,丰富的在线资源,到平台三的时候百花齐放,千万的功能在座舱里,但实际上到了太多不好,不能堆砌。所以到了单人生态,我自己希望有的东西部一定希望你看到。越来越专著的内容才是好,到了第五个生态,真正的城市生态,智慧道路、智慧城市、智慧云端协同整合,这是三大创新的五个层面。

这里也给大家一个案例,怎么来做,举个例子,地下车库扫码支付,我们天天要干的事儿,手忙脚乱,一会停车、开车,G2舱域生态,只停车,手机识别二维码,扫码支付。但到G3,不用停车,车辆自动感知环境,扫码支付。到G4不用停车,车辆自动感知二维码,云端支付,不要看是很小的微创新,但会大大创新停车的焦虑。包括很多车库微创新。彩色是现代,其他都是古老,当一个历史爱好者,假设我们开车在巴黎跑,我想看看在香榭里舍大街一百年前到底长什么样,能够在你眼睛看到的地方,把一百年前的图片叠加上。对一个历史爱好者来说,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堂课,我们带给用户的一定是极致的体验。

链接:https://m.gasgoo.com/News/70312211.html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