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吴志强:探索“五大空间”精细化治理新路径,打造人民城市“上海样本”

来源:上观新闻   时间:2022-01-04  浏览:

近年来,上海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和卓越心,在城市管理精细化的工作实践中精心勾画、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把打造可阅读的建筑空间、可亲近的滨水空间、可漫步的街道空间、可休憩的绿化空间、集约高效的地下空间,作为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具体行动,作为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的主要内容,作为创造城市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

营造可阅读的建筑空间——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以“里弄小巷石库门,梧桐树下小洋房”为代表的建筑空间,是上海这座城市记忆与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建筑色彩、屋顶立面、建筑附属设施等要素的全要素设计,构建特色鲜明的空间格局、协调有序的高度轮廓和古今交融的建筑风貌,可以塑造出优美的城市建筑天际线,实现整体城市空间环境的协调统一。

同时,坚持存量提质与增量优化相结合的原则,按照“整体性、系统性、宜居性、包容性”总体要求,不断加大旧住房更新改造力度,不断完善保留保护建筑修缮机制,可以推动城市更新向集约型、内涵式发展,逐步实现城市结构调整优化。

新的一年,上海致力于用城市微更新的手段,把家门口的公园绿地广场、桥下空间、历史文化风貌区、工业化遗存、文旅文创新生态等101个遗忘空间再次活化利用,预计6月底前全部落地。通过方案征集活动,鼓励市民、游客广泛参与,以“设计引领、管理赋能、文化铸魂、空间再造”推进城市公共空间的拓展和延伸,探索城市更新与精细化管理之路。

作为大中型城市常见的一个顽疾,“群租”存在破坏房屋建筑结构、带来安全隐患等问题。上海自2021年9月启动治理专项行动以来,共完成4万多条问题线索动态清零,有效消除了安全隐患、改善了居住环境。

与之相伴,完善从“一张床”“一间房”到“一套房”的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十四五”期间,计划新增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47万套(间)以上,达到同期新增住房供应总量的40%以上,以进一步保障“住有所居”。

打造可亲近的滨水空间——

上海是一座因水而生、依水而兴的城市,可谓“惯看沪上风云,千年卓尔;荟萃人间胜景,一水东西”。为了“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上海围绕“水清、岸绿、景美、便利、可达”的目标,大力推进黄浦江、苏州河两岸公共空间贯通以及公共空间向腹地拓展。

同时,以北外滩“世界级会客厅”、杨浦滨江等区段为重点,积极推进不同区段空间特色的差异化发展,构建全线连续完整的公共空间网络;细化局部滨水空间规划,建立和完善以人民为中心的世界级滨水公共空间精细化管理示范区,打造面向全球的高品质、高颜值、高能级、全天候的绽放地带。

“一江一河”上,还有不少桥梁、桥荫、桥孔。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城区,打造桥下新空间、提升沿河廊道品质,使这些空间成为市民、游客活动休憩的新场所,是绣出更高城市品质和品位的重要民心工程。

构建可漫步的街道空间——

当前,上海正在谋划推进“道路+”“生活圈+”工程。通过加强街道公共空间的一体化设计,完成从“主要重视机动车通行”向“全面关注人的交流和生活方式”,从“道路红线管控”向“街道空间管控”,从“工程性设计”向“整体空间环境设计”,从“强调交通效能”向“促进街道与街区融合发展”转变。

建设更高品质“美丽街区”,将街区建设向背街小巷、弄堂等区域延伸,打造一批市级“美丽街区”示范标杆片区,同步完成架空线入地以及道路整治、城市家具整理、建筑立面涂装、绿化、灯光等任务,增强综合性、协同性和示范性,做到街道界面连续统一、城市家具配置合理有序。

在上海,有这样一批“无名道路”,既不属于市政道路,也不属于企业和社区内部道路,处于“三不管”状态:条线部门管不到,街镇无权管,企业、个人各行其是,出了问题没处说理。

“无名”不仅使这些道路无法在各类地图、导航系统中被标注显示,给居民、商户对外联系和出行带来不便,还给日常维护带来困难。道路一旦拥堵,消防车和救护车难以通行;道路设施年久失修,时常出现污水外溢,周边居民叫苦不迭。

为此,上海有关部门通过“定点、编名、落图、纳管、治理”五步工作法,完成编目入网1410条,占总数的92.2%;基本完成约1500条(段)“内部道路”治理。治理后,道路平整了,停车有序了,保洁到位了,路灯也亮了,周边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塑造可休憩的绿化空间——

“十四五”时期,上海积极推进“公园+”,持续完善城乡公园布局,重点抓好口袋公园、袖珍广场和社区花园建设。同时,依托河道绿廊、交通绿廊及小规模绿色线性空间,构建完整连续、蓝绿交织的绿道网络,提升各类绿色空间的可达性,保障绿色空间步行通达、骑行顺畅、公交覆盖、换乘便捷;推进“一街一景”工作,建成绿化特色道路,推广应用新优行道树树种道路。

路口遮阳设施既可以为市民遮阳挡风遮雨,又可以成为街角路口新的风景线乃至网红打卡点,让路口等候不再只是“等待”,而是“期待”。日前,上海“最美遮阳棚”设计方案网络票选结果揭晓,《舞者》《兰》等几个优秀方案脱颖而出,预计在今年春节前后完成安装使用,成为让街道路口焕发活力的点睛之笔。

一座令人向往、让人流连忘返的城市,一定是细微处特别见精神、特别有味道的城市。公共座椅虽小,却能在细微处体现城市的品质和温度。为此,上海有关部门举行公共空间休憩座椅认捐认养启动仪式,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以共建共治“可以坐下来的城市”。

形成集约高效的地下空间——

地下空间是城市的宝贵资源,“向地下借”已成为国内外特大型城市的一个发展趋势。在此过程中,有几个原则需要把握好:

一是以生态保护为底线,在不破坏地质、水生态的前提下,明确地下空间公共活动、地下交通、地下市政、地下防灾等不同功能分层利用,不断提升地下空间的品质和活力。

二是强化民防工程、轨道交通站点地下空间等安全管理,加强商业和公共建筑地下室、半地下室燃气报警设施安全运行维护。

三是强化城市生命线系统的保护和更新改造,完善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体制机制,加大供水、供气、供电等各类“生命线工程”保护力度。

在上海,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已达831公里,位居全球城市首位。地铁空间作为重要地下空间,营造自然舒适的空间感能有效对冲地下空间的封闭压抑感,打破公共空间的紧张与单一。

比如,一大会址·新天地站提取石库门经典元素,清水砖墙与弄堂人家气息扑面而来。站内长廊以《党的诞生地》为主题,将“三馆五址、龙华烈士陵园”等红色场馆与“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等场景汇成一条“红色石库门”通道,让市民、游客可以直观体会到“从石库门走向天安门”的伟大气势。

又如,同济大学站里的《梦里徽州》巨幅国画装饰大气素雅,与土木搭建的条纹结构相互辉映,映射出这所名校的历史文化积淀。

总之,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的重要内容,是城市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打造充满活力、魅力的城市新空间,塑造温暖动人的城市表情,更好提供供给保障,更好扩大市民参与,更好展现善治效能,就能谱写新时代“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新篇章。

(作者吴志强为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

链接:https://web.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437482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