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陈强:以“第一动力”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来源:文汇网   时间:2021-12-09  浏览:

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交给上海的重大战略任务。近年来,上海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创22条”“科改25条”“科创中心建设条例”陆续出台,高层次人才纷至沓来,创新创业生态日趋良好,城市软实力提升的路线图清晰呈现,重大专项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部署次第展开,策源功能逐步提升……就总体而言,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呈现出加速推进的态势,正在从形成基本框架迈向功能全面升级。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决议》提出,必须“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科创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要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核心内涵,具体指向三个方面:一是强化创新策源功能,持续催生重大创新成果;二是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水平科技保障;三是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形成能够直面未来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的体系化能力。与之相对应的有一系列核心指标,包括世界重要科学奖项获奖数、自然指数、科技进步贡献率、对外技术依存度、研发投入强度、高影响力论文、高价值专利、产业链关键环节主导力、《财富》500强企业数量、合作网络密度、分工专业化指数、科研组织能力等等。这些指标中,有的指向条件和能力建设,有的直接或间接揭示建设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征科技自立自强的水平高低。从中可以发现,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海需要实现三个“超越”。

超越自我。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上海既要对焦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也要放眼世界科学前沿,切实担负起在创新驱动发展“排头兵”“先行者”责任,亮出“开放”“包容”“创新”的城市底色,努力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中心节点”,以及中国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战略链接”。同时,上海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承载地,在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过程中,要当好“龙头”,打破学科、产业、领域、区域、所有制等界限,建立最广泛的科技创新统一战线,将分散于三省一市的科技创新资源,汇聚成为打造若干个世界级创新产业集群的磅礴力量。

超越当下。全球范围内,科技创新空前密集活跃,并呈现出高度的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源于重大科学发现的关键技术研发一旦成功“闯关”,将引发一系列创新链和产业链的震荡和重组,进而深刻改变众多产品的形成逻辑乃至相关产业形态。所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面向未来,突破当下认知,不断探索科学研究的新规律,把握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趋势,寻求国际科技合作的新空间。对于可能重塑全球政治和经济格局的策源性研究和颠覆式技术研发,更要未雨绸缪,超前谋划和部署。

超越既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探索,既无路标可循,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核心内涵的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也是一样,虽然一些典型创新区域在科技创新发展方面形成了经验模式,但这些模式的有效性有赖于特定的条件、情境以及发展阶段。上海应在规律认知、趋势研判及需求把握的基础上,超越既有的经验模式,在科技决策、科技评价、创新激励、要素配置、科研机构改革、科技项目形成及组织实施、创新协同与社会动员、制度型开放等关键领域,小心求证,大胆改革,突破现有的体制机制束缚,焕发上海科技创新的无穷活力。

三个“超越”,既是对认知范围的超越,也是对能力范围的超越,更是对行动范围的超越。“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更加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向科技要贡献率、向创新要引领力,在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上海不仅可以“发光” “发热”,而且必定能够进一步强化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作者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链接:http://www.whb.cn/zhuzhan/ztjjsjjlzqh/20211209/438073.html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