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孙宜学:中外媒体融通合作讲好中国故事

来源:广州日报客户端   时间:2021-09-30  浏览:

媒体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在泛媒体时代,信息无处不在,传播途径和渠道更为多样化,人人都既是传播者,又是传播对象,舆情复杂,对传播效果的监测评估难以精确。因此,如何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核心,打造中外媒体合作矩阵,形成中国故事海外落地生根的闭环,既是当前讲中国故事能力提升的重要目标,也是客观准确了解和掌握中国故事海外影响力的基本保证。

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就要求我们要更有针对性地选好中国故事,规划好传播途径,针对性答疑解惑,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准确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世界观,破解国际舆论环境中的“西方壁垒”,变中国形象“他塑”为“我塑”,精准设定铺展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的坦途,让世界看到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

事实证明,国内外媒体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主要渠道,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讲中国故事的效果和质量。因此,我们应推动建立媒体与中国故事走出去的合作模式,使媒体能有意识地根据中国故事传播的新情况及时调整、突破自身的局限,主动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媒体是讲中国故事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国故事走出去,是要以中国文明消除文明隔阂,以文明和平共存等超越文明优越与霸权,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爆炸、文化多样性目前仍占世界发展主流,中国要通过中国智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而影响世界政治格局和经济结构,都离不开媒体的阐释与沟通工作。也就是说,中国故事能不能讲好,讲了能不能让外国听众听懂,听懂后还能理解和赞赏,与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密切相关。中国主流媒体要更主动、更精准回应世界关切,加强协力协同协调,从源头上确立统一的中国故事资源库和话语体系,确立中国故事关键词和传播效度评价体系,确立“话语出口”质量标准,以普适性的价值观为基础,以本土化的话语方式为媒介,既讲好中国故事,又注重增强中华文化感召力与亲和力,以中国故事冲淡文化差异,消除文化冲突,培养目的国民众对中国的认知和喜爱。“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韩非子》) ,民心通了,路就顺了,中国故事就好讲了,讲了别人就容易懂了,信了。从这个角度讲,新闻媒体就是“一带一路”建设所必需的中外文化的“暖心工程”。

 要在复杂多变的世界故事汇中发出声音,就必须走中外媒体合作之路,用世界话筒发出中国声音,以共同叙事话语体系讲述中国故事,中外媒体要沟通打造以讲中国故事为中心的大媒体圈。实际上,向世界讲中国故事本身就是沟通不同文化的“媒体”,媒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合作,因此,借力媒体实现文化交流的同时,也自然会实现媒体之间的自身交流。中国媒体在推动中国故事走进世界的同时,也必定会走向世界,与世界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媒体合作搭建讲中国故事的平台与桥梁,共同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表述。 但目前,在讲中国故事时,国外媒体常常以主观视角解读客观事实,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解读,在一定程度上都会造成误读。这说明中外媒体就同一中国故事的阐释还缺乏有效的互动、沟通与协同。中国媒体要加强与海外媒体的有效沟通与交流,以巩固和推动中国故事走出去为初衷,以共同讲清中国故事中的和平发展理念和互惠互利为目的,向世界阐释中国发展的中国目标和世界目标,坚定推动相互理解,不断提升相互信任度,推动世界成为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可以同行的幸福村。

 (作者,孙宜学,同济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

链接:https://www.gzdaily.cn/amucsite/pad/index.html#/detail/1672772?site4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