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吴志强:“金色中环”的时代展望

来源:上观新闻   时间:2021-07-17  浏览:

金桥开发区位于上海浦东新区中部,西连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北靠外高桥保税区,南接张江高科技园区,是浦东南北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明确新增金桥为上海未来城市副中心之一。金桥将围绕“金色中环发展带”再次蜕变,由产业园区向综合型城区转型,在产业定位、规划设计、载体建设上全力提速。

日前,众多专家学者齐聚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主办的“品·筑”系列建筑评论活动,共议“金色中环——点亮城市副中心”主题,为“金桥地区”到“金色中环”的蜕变献计献策。

“金色中环”的时代展望

压轴发言的吴志强院士回忆,自己曾经为了更好地为金桥建言献策,在整个中环上“转”了很多回。他一边转,一边获得了很多启示。

比如,每次在中环上驰骋,浦西和浦东总是带给吴志强完全不同的视觉体验。在浦西,车似乎总是在大楼之间穿梭。一旦到了浦东,目力所及是一望无际的新区。他在心中问自己,到底什么是“新区”?未来值得我们继续追求的“新区”应该是什么样?

细想之后,他决定把未来的“金色中环”放到时代发展的坐标系中去看。这几个坐标系分别是“新人”“新技术”“新治理模式”和“新智能”。

在吴志强看来,未来的城市不一定再以物质生产为特色,但一定是可以永久产生精神和思想的地方。那些只会生产物质的城市,注定会走向衰败。如果未来的“金色中环”,包括上海的其他几个城市副中心,能够在上述几方面有所建树,一定能绽放出别样的华彩。

过去几年,吴志强团队除了关注全球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新基建应用,关注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实时感知,也非常关注“城市大数据”“跨界生态融合”领域的成功案例,希望能把最新的智能城市技术应用到中国、上海有条件实施上述新技术工具的区域。而在此过程中,有两个研究项目的推进,让吴志强印象深刻且深受启发。

一个研究是在通州。2017年5月,吴志强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总规划师,专门推动了一项工作——访谈500位通州居民,听取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关切和痛点。在整理访谈材料的过程中,吴志强把每个人发言中所体现出来的“需求”一一记录下来,归纳为通州居民生活“十大需求”。

也是通过这次调研,他感到,未来城市问题解决机制的探寻,必须牢牢建立在对市民需求的感知上。真正的城市设计应该紧紧围绕人的需求展开。市民的每一条需求分布在不同的时空场景中,必须精准地去把控。相比之下,过去,我们对人群需求的了解不够多元、具体,尤其忽略“老小残孕外”。

对此,吴志强建议,未来,在金桥这样的城市副中心,关注外来市民、外来游客的需求特别重要,“如果在这一点上做得好,对提升这些人群的‘家园感’非常有益”。

在另一个研究项目中,吴志强团队研究了世界上30多个重要的创新园区。总结它们的发展要素和成功经验后,团队将研究成果以数据化方式呈现,搭建起了一个创新力指标体系,供国内创新园区开展规划工作时参考。

进一步分析研究所得后,他们发现,在世界众多顶级创新园区中,园区的环境品质和人均专利产出高度相关。换言之,越是顶尖的人才、越是充满智慧的大脑,对环境品质的要求越高。反过来,环境品质越高的地方,越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发他们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灵感、新创意。

此后,他们还专门研究了上海和杭州两地青年创客的活动特点。结果显示,创客们最高频率的集聚地,尤其是晚间的集聚地,在上海老城区边缘400米到800米范围内特别密集。这反过来佐证了,为何在有一定年份的建筑中举办的创新活动,特别受到年轻人欢迎。相较而言,这些吸引年轻创客聚集的点在浦东就比较少。

吴志强总结,以年轻创客为代表的创意人群大都对生机盎然、能让大脑很好放松的自然生态环境情有独钟,他们喜欢在具有历史文化气息的空间中驰骋想象、展开头脑风暴,也对有特色、有创意的美食心向往之。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仪式感、可以增强他们对家园的归属感的场所也必不可少。

在市民热议如何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当下,吴志强院士及其团队的研究和发现无疑再次启示我们:一个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城市,首先应该是一方令众人心向往之的家园。这个家园因其良好的城市生活品质,吸引创新人才汇聚、生活和创新。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条增强城市软实力的必经之路。

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386396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