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刘悦来:“无接触”也能邻里相助

来源:解放日报   时间:2020-03-30  浏览:

编者按 疫情之下,很多社区表现出较强的自治力量,背后无不渗透着社区人的勤勉与用心、居民的热心支持与理解。

在上海,有一个小区的社区花园不时被口耳相传,那就是位于杨浦区大学路上的创智农园。在这段特殊的时光,这个长期鼓励居民共治、共建、共享的园地,如何展开新的故事篇章?由它开启的新故事,可以给迈入新阶段的社区共治与社区营造事业,带来哪些启示?同济大学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主任、四叶草堂青少年自然体验服务中心理事长刘悦来,将自己这段日子的亲历与所思所想记录了下来。

不添乱

普通市民也可以有所贡献

春天在哪里?

在一个都市清晨,经过两周自我隔离的我爬起来奔向创智农园。半月未见,春色已然。花花草草菜菜们沐浴在春雨中,格外娇艳。

农园里,孩子们一直爱玩的沙坑,仿佛凝固在某个时刻。回想过往,孩子们的欢笑仿佛就在眼前。

当我像往常一样,捡着最鲜的花和嫩芽们正要离开时,前后两辆单车来了。原来是社区邻居孙小样一家四口今日值班整理。两个孩子豆丁和豆丫,看到我,便欢快地小跑过来。

创智农园社区共建召集人孙小样一家在农园采制花篮。  刘悦来 摄

豆丁看到我脖子上挂的相机,小手径直伸了过来,“刘老师,我刚刚上的网课,老师教我们怎么拍出好照片呢。我来帮你拍一张!”

小样一家是带着午餐来的。她说,今天一天就在这里了,整理、检查、做社区共同参与计划。这让我真心感动。农园四岁了。我们一直心心念念的创智农园社区事务委员会治理方式,终于开始了实验。

简单地讲,从这个新春开始,我们团队将不再派驻专职驻场工作人员,而由社区事务委员会开始参与相关治理工作。这是创智农园作为上海首个位于开放街区中的社区花园在运营和维护上的重大突破。我们对此充满了期待,认为这是社区花园的真正未来。

看着小样的孩子们,参与种植活动后红扑扑的小脸,仿佛就是最美的春天。当他们进入农园的屋子、直接摘下口罩丢在桌上的那刻,让我思考起口罩的意义。

口罩是防卫、是抵抗,但其真正的目的,是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重建人与环境之间的信任。这场疫情,使得每一个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深刻地领悟到生命共同体的价值和意义,以及每一个人的作用。

大疫当前,当医务人员冲在前线救死扶伤,当街道、社区干部奋战社区顾不得休息,我们作为普通市民,在不给社会添乱的情况下,可以做点什么?我们可不可以为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做点什么?重新建立信任,难道不也是这个社会最大的事业之一吗?一连串问号向我涌来。

随手播种出

一个充满惊喜的春天

下午,我给前辈王伯伟老师打电话,了解他家露台花园在疫情中的现况。王老师是我们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前院长,退休后一直利用屋顶平台做花园和菜园。此次疫情期间,王老师亲手栽种的绿叶菜,成了家里重要的有机给养。

王老师曾寄语社区小花园,认为它隐含着社会交往、社区教育等层面上的积极意义,这种意义与小区的语境相关联,它每一个时刻的美丽外观,都孕育着一个不一样的未来——它是一个或大或小的生命绿洲,也是社区营造的绿色起点。

特殊时期,社区营造的绿色起点可以做点什么?一个新想法就此诞生——

我们想对社区里的居民们说,当窗外春色如许,如果此时此刻的你还宅在家里,不能步出欣赏多么可惜,不妨和家人一起行动,在窗边、阳台、露台、楼道等一切属于你和家人邻居的空间,开始这个特别的春天吧。

我们还想到,如果有居民可以在每天丢垃圾、拿快递、遛狗的间隙,利用10秒钟的时间,撒出一把种子。那么,你所播下的种子,不仅能生长出属于你的春天,也会带给社区邻居们一个充满惊喜的春天!如果这样的行动,可以让人们在社区,以“无接触的方式”,重建信任、收获友谊,和自己信任的邻里一起,刻画一片更大的春色,何乐而不为呢?

就这样,面对“疫情期间如何重建邻里信任”这一命题,我和四叶草堂的小伙伴们给出的答案是:从种植开始、从随手播种开始。

因为,在我们看来,即便是居家期间,家里的阳台花园,和小区绿地、城市公园一样,都是我们所处的城市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在哪里,只要是由居民共同参与建设的花园,就是“社区花园”;只要是社区居民通过个人亲手努力参与种植,都将收获植物成长的喜悦和结交新邻居、新朋友的充实;在美化家园的同时,无论个体还是家人,都可以收获一段难忘而有趣的时光,同时为社区关系更良好的发展打下基础。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从上述视角去播种、去实现一个更大的“社区花园”的创建,每一位参与者都将是城市生命基础设施的建设者。你所参与的社区花园行动,不仅可以让个体、家庭有能力与社区建立联系,还能增强家庭的韧性,最终为一个又一个有生产力的社区、一座又一座有生产力的城市的形成,打下基础。有了生产力的家庭和社区,就有了更完整、更强大的生命力。

由社区花园提供支持的“抗疫三部曲”

如何让上述畅想落地,又不给居民的生活安全、给社区的正常运维添乱?我们基于过往的社区花园建设与运维经验,梳理了手中已有的物料和资源,希望能支持每一个从自身生活开始改变的家庭。

经过筹划,这场在疫情期间实施的播种行动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如果居民家里有种子,可以直接开始种植,我们也会积极提供一些居家自制种子的攻略。如果没有现成的种子,居民可以向自己所在的社区花友会、绿植队等社区在地社团寻求支持,就近、自助解决种子问题;可以通过社区社群,寻求本社区园艺达人的支持,相互协商,以确保安全的方式,分享种子和其他种植物料。当然,这些互换需要做好适当的消毒和安全防范。这是家庭和家庭之间重建互信的重要一步。

如果实在无法通过自己居家或社区互信解决种子和物料问题,我们特别推出“移动种子方舟”计划,给已经开始行动并链接到10户以上邻居的社群配送种子和全年的种植指南,帮助家庭恢复生产力,链接社区有不同能力和需求的个体,组成线上的支持网络。我们也正在通过社区种子接力站工具包,支持各位行动者更高效地实现无接触链接。

第二步,随着大部分地区已经复工,每家每天都有外出的时间。基于此,我们在线教会大家“10秒撒种法”,在社区荒废闲置空间撒下种子。种下希望,让爱发芽,让更多的邻居们看到、感受到春天的力量,感受到土地和种子萌芽强大的疗愈力。当然,你也可以在社区内部建立社区,分享自己的种子、种植物料和收获。

第三步,在疫情缓和期间,获得过种子以及种植指南的伙伴,可以分享盈余给社区的公共空间或者在保证个体安全的前提下逐步走出家门,参与社区花园的打理。让这份关心照料在邻里间小范围内持续下去。

整个“社区花园SEEDING邻里守望互助计划”实施期间,我们都会通过线上的方式提供在线问答、种植指南、工具包的分享,以支持所有参与者。

相信重建信任的重要性

相信行动的力量

我们的行动也曾遇到过质疑:“疫情期间,种花种草是小事。”“你们分享线上指南就好,为何要线下去搞。”

但细想起来,我们哪里只是想教大家种花种菜。那些花、那些菜、那些因为参与社区花园打理而接触到的动物、植物,我们并不是仅仅为了欣赏、品尝才去照顾它们,而是希望带给所有参与者一种温柔看待世界的方式。

也许你不喜欢雨天,但你依然会感谢雨水滋养了植物与其他生命;也许你喜欢干干净净,但你也会捧着有着小蚯蚓的泥土开怀大笑。这是我们关照这个匆匆忙忙的世界的小小方式。

尤其在这个特别的时刻,我和所有行动者比往常更加坚定地相信重建信任的重要性,也更加相信行动的力量。我们一刻也不能停止行动,正如我们一刻也不能停止呼吸一样。在一个个我们共同参与营建的阳台花园、社区花园里,我们不仅已经闻到了春的气息,更看到了春的脚步、迎来了自己亲手参与播种的春天。当春色满园,每一朵花,都和你有关。

我的好友、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院万谦老师一家四口确诊,特殊时期,全家一度只能选择居家隔离治疗、自救自治。当被问及对这段经历的感受时,万老师说自己没有什么秘诀,有的就是冷静、理性、科学安排,“家人互相支持,保持营养,逐渐增强内生抵抗力”。

当了解万老师复查结果还不错时,我曾把我们的居家抗疫社区花园支持行动草案发给他看,请他给点意见和寄语。很快,我收到了这段话语——

“我们都在同一艘游轮上,在无尽的星海里漂泊。我们可能永远无法靠岸,这条叫地球的船就是我们共同的家。爱护她,爱你的邻居,相信你的邻居。我们只有同舟共济,才能在星海中生存下去。不要把病弱者推下船,不要惊慌,共同爱护好我们的家园。”

是啊,家园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所,因为爱,家园才可永续维系。

在疫情期间,当我们突然处于极度紧张的社区关系时,被动卷入原子化生存的我们似乎具有另一层含义:个体、家庭的原子化隔离是自保的需要,也是避免人类社会所受的负面力量影响进一步扩大的需要;但越是在这样的阶段,人们越是需要积蓄个人、家庭的能量,提升自我免疫能力,防御病毒侵蚀。

由此,我有了一个判断: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只有个体、家庭更加坚韧,社会整体才会更有韧性和力量。既然人类处于不断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原子化社会又是一个发展的必然,那么,我们所追求的,也应该是一种基于社会系统安全、基于社区互信的个体自由。

在一个特别时期,被按下了暂停键的城市有赖于每个家庭的支持。虽然我们不经常出门,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有很多种方式生产幸福和喜悦,并把它们传递给身边的邻居。

当“无接触”也可以邻里守望相助,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未来,更多基于互信的社区互助行动会产生。当你开始在阳台上、在楼栋、在楼下,和邻居们共同讨论和设计属于你们的一抹绿色时,我们相信,会有更多如春暖花开一般的美好,在你我身边、在社区、在我们共同的蓝天下绽放。

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只有个体、家庭更加坚韧,社会整体才会更有韧性和力量。

(原文链接:https://www.jfdaily.com/journal/2020-03-30/getArticle.htm?id=290558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