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郑时龄:不能片面为新而新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4-06-22  浏览:

  怎样走出“山寨”“异形”怪圈,造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建筑界人士认为,在西方建筑技艺的影响下,既要整合传承民族传统,又要在融合对话中发展创新。规划比阔比大,不如比科学实用;地标建筑也不能等“戳起来”后再待百姓“吐槽”,而要在建设决策中就真正尊重民众和专家意见。
  传统不是复古,传承融合才有未来
  当前一些建设者盲目崇拜及模仿国外的某些建筑,另一些建设者又完全照搬传统建筑形式的符号构件。现代不等于西方,传统不等于照搬,将中国建筑融入世界发展,做出自己的特色,可能是一条出路。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要想做出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同时需要深入理解西方思想的来龙去脉,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理解自己。
  “不管发扬传统还是学习西方,最根本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建筑本源,探求符合人文环境和地域需要的建筑样式。”同济大学建筑系博士朱宇辉接受采访时说,就像追求现代不是简单“山寨”西方,继承传统也不等同于全盘复古。
  “如果认真梳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和元素。就会发现古建筑文化从‘形’到‘神’有很多层次。我们不仅有庄严的‘大屋顶’庙堂,还有色彩淡雅、形式轻灵的水乡民居;在新疆吐鲁番,有既包含民族风情、又能满足晾晒风干需求的凉房。探求中国建筑怎样走上自主性现代化道路,我们要研究传统文化的‘形’,更要继承符合发展需要的‘神’。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建筑业更需要一场回归人文情怀的‘文化复兴’。”朱宇辉说。
  “国际中心”泛滥谁之过?
  改变非理性的建设,首先要扭转非理性的规划。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郑时龄介绍,中国目前是全世界建造超高层建筑最为活跃的地区,全国有183个城市正在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30多座城市正在定位为国际或区域性金融中心:除北京、上海瞄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外,天津、广州、深圳、长春、成都、石家庄、杭州、宁波、长沙、合肥等城市要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南宁要建设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昆明要建设泛亚金融中心,乌鲁木齐要建设中亚区域金融中心,重庆要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而高层建筑正成为金融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城市形象的首选目标。
  郑时龄教授说,高层建筑成为追求城市形象的手段、一些城市争相攀比“第一高度”,这种盲目追求感官愉悦的建设观已经远远超越了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受经济利益驱使,一些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热衷超高强度的开发,一方面显示政绩,另一方面从高容积率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这样扭曲的“政绩-效益”链也亟待打破。从中央到地方,对城市发展的定位和概念一定要明确,不能片面为新而新、为变而变。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06/22/c_1111257582.htm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