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教育是国家腾飞的发动机

来源:   时间:2003-02-27  浏览:
教育是国家腾飞的发动机
■吴启迪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应该走发展内涵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高效益、高技术、低能耗、少污染、广就业为标志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得到科学技术强有力的支撑。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技人才的不断涌现,则需要教育领先一步的发展,需要教育持续的发展
●上海的高校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将学科建设与国家经济、上海发展紧密结合。实践表明,地处经济最发达的上海,高校完全有条件有能力为国家和上海的发展贡献力量
●注重大学精神家园的建设,培育民族精神和高尚品格,促使大学生道德与精神的回归,应该成为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弘扬中华文化,则是培育民族精神和高尚品格的最好载体

新年伊始,刚刚建成通车的上海磁浮线成了市民竞相观光的热点。面对这个科技含量非常高的建设成就,大家除了表达自豪和兴奋的心情外,更多的是体会到高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更多的是展望科学技术为世界带来的新变化。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当我国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候,当上海市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的时候,尤其是当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真正成为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的一员的时候,教育和科学事业对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作用益发凸显出来。作为我国经济发展领头羊的上海市,惟有坚持“科教兴市”的战略,才能走通“华山天险一条路”,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不能依靠那种粗放型的、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来提高生产力,而应该走发展内涵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上海来说,就是要成为既有发达的服务业,又有强大的基础产业和制造业的综合性、现代化城市。以高效益、高技术、低能耗、少污染、广就业为标志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得到科学技术强有力的支撑。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技人才的不断涌现,则需要教育领先一步的发展,需要教育持续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向现代化腾飞的发动机。
上海的高校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将学科建设与国家经济、上海发展紧密结合。上海城市面貌的巨大变化,印刻着上海各高校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在全国许多重大工程项目的工地上,也留下了各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科研人员辛勤的足迹。我们把现代大学的主要功能归纳为“教学、科研、服务、交往”,其中“服务”的深刻含义是我们多年来实践中体会到的。随着上海获得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权,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步伐日益加大,如何在城市的新一轮发展中进一步发挥高校的优势作用,是教育界最近思考和讨论的热门话题。
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上海建设更高层次的国际大都市必须在几方面有大发展:第一是有一流的城市形态。规划理念先进,功能布局独到,建筑设计新颖,交通便捷顺畅,城镇化水平高。第二是有一流的城市环境。空气和水环境赏心悦目,废弃物得到全面合理处置。绿化覆盖率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第三是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大力加强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基础产业和制造业,加速服务行业的规范化、国际化,充分解决就业问题。第四是有一流的城市文化。塑造昂扬向上的城市精神,建设文明和谐的生活秩序,教育、卫生和文化事业高度发展,群众生活安定、富裕,居民有较高的满意度。同济大学较早就开始对城市科学进行研究,成立了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联合国环境署合办了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学院。最近,学校又成立了上海世博会研究中心。该中心成立伊始,就向市有关部门提交了20多项研究课题。实践表明,地处经济最发达的上海,高校完全有条件有能力为国家和上海的发展贡献力量。
高校在社会发展中不但发挥着“服务”功能,而且直接为社会生产着“产品”,即要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教育强则国兴,教育弱则国衰,教育对国家最大的贡献就是出人才。上海的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数量非常多,但我们一直在关注毕业生的“合格率”,思考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现在社会上普遍认为,大学生的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有提高,但同时有些问题却更加突出了,如不讲诚信、缺乏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下降等,还有些学生处理个人问题和突发问题的能力比较差。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趋势,大学该如何应对?要让学生适应竞争要求,成为国际化的人才,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就是说,要逐步明确“知识、能力、人格”的培养模式,不但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加强对学生各种能力的训练,更要重视学生品格的养成。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代大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说明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完全覆盖精神层面。注重大学精神家园的建设,培育民族精神和高尚品格,促使大学生道德与精神的回归,应该成为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弘扬中华文化,则是培育民族精神和高尚品格的最好载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和深厚的底蕴。中华文化能够帮助青年学生,在风云变幻的世界舞台上树立中国人的自豪感,建立中国人的自信心,更能够促使他们为民族的振兴和发展而发愤努力,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候,大学正在被赋予新的使命。我们要认清并牢记这个使命,以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先导。

《文汇报》2003.02.27 版次:5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