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发的优质数字资源被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收藏
来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时间:2025-01-03 浏览:
12月27日,教育部召开2024年全国教育数字化工作总结会,会议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总结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实施三年成效和经验,谋划未来三年教育数字化工作安排和重点举措。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副部长吴岩、王光彦一同出席会议。会上,吴岩为相关成果颁发收藏证书。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发的《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修复虚拟仿真综合实验》经综合评定,作为首批优质数字资源被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收藏。该课程负责人刘佳教授作为智慧教育平台资源提供方的个人代表受邀参会并接受颁奖。到会领奖的个人代表与单位代表共计12名,其中高等教育板块有来自同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的4位教师代表参会。
据悉,《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修复虚拟仿真综合实验》课程依托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合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北京欧倍尔软件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等单位通过产学研合作开发。项目突出环境修复学、环境生态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以及岩土工程学多学科的交叉,将农田土壤重金属生态修复的理论知识、科研成果、工程实践与信息化技术进行融合,开发了包含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工艺设计和工程实施的虚拟仿真综合实验教学项目。学生在虚拟场景下通过自主选题和团队合作,经历一次全过程学习、全方位培养和全系统考核,从而达到深入理解农田土壤修复理论、全面掌握农田土壤污染防治技术与工艺、系统培养面对复杂环境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的实验目的。
该课程自2019年在国家级教学平台上线以来,受到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生态修复、土壤学等不同学科专业广泛关注,全国高校本科生、研究生及社会用户使用人次超25.8万,其中同济大学、上海电力大学、青海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高校将该实验项目作为课内必选内容。截至目前,同济大学已有在校本科学生使用情况为5000人时数、平均每年1000余人时数。该课程曾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共享平台最佳人气课程等,并支撑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依托学科优势资源和国家级科研教学平台,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数智环境教学资源开发,围绕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可持续水系统、城市环境卫生、环境健康等方向持续承担多项省部级教改项目研究,创建了环境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环境科学-会计学两个双学士学位项目,出版了十多本国家级规划教材等,取得了系列教学成果,培养了大批智慧水务、智慧环境方向的高层次人才。未来,学院将继续以“巩固、调整、转型、提升”为工作主线,以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三化”引领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改革,全面探索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管理服务的创新实践,推动学科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