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同济大学承办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委员会2021年学术年会

专家学者线上线下共同探讨“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的新路径与新视野”
来源:艺术与传媒学院   时间:2021-10-31  浏览:

10月30日至31日,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委员会2021年学术年会在同济大学举办,来自全国30余家兄弟院校100余名师生通过线下发言与线上直播联动的方式参加会议,《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新闻记者》《南京社会科学》等13家期刊单位为大会提供学术支持,共同探讨媒介变迁及其对新时代新文科背景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影响。

上海市委宣传部部校共建办公室主任孙卫星,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吴广明,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王润泽,新闻传播思想史学会会长、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单波,新闻传播思想史学会创会会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陈卫星,新闻传播思想史学会秘书长、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胡翼青,国际知名学者、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兼职教授西格弗里德·齐林斯基等以线下或线上方式出席会议。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抗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的时代为新闻传播思想与媒介研究的理论体系建设和发展路径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也亟需新闻传播学人们继续贡献智慧,为发展助力。在此背景下,学会确定了“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的新路径与新视野”的主题,会议由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委员会主办,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承办。

开幕式上,吴广明在致辞中表示,新闻传播学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之一,理所当然要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作出新闻传播学的贡献。思想洞察社会,历史指向未来。此次论坛以“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的新路径与新视野”为主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论坛能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为构建新闻传播学思想与理论体系的新蓝图共同思考谋划。

 

王润泽在致辞中表示,新闻传播思想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未来新闻传播思想可以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地与实践对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学实践的发展。单波在致辞中表示,传播思想史的研究同样具有跨文化的视野,要从人类文化的整体视角来看待传播思想的影响。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介绍了学院的专业设置、学科特色以及人才培养体系,表示希望在不断探索中走出一条富有同济特色的学院发展道路。

此次年会为年度“新闻传播思想史年度优秀论文奖和著作奖”举行了颁奖。孙玮教授的《媒介化生存:文明转型与新型人类的诞生》、张放教授的《偏移的转折点:传播学史上被受众民族志遮蔽的双重转向》和曾国华助理研究员的《媒介与传播物质性研究:理论渊源、研究路径与分支领域》荣获年度优秀论文奖,李敬副研究员的《传播学遇见福柯:一种新的质询》荣获年度优秀著作奖。

作为此次年会主论坛的主旨演讲由胡翼青教授主持。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黄旦以《“作为‘事件’的思想”——关于传播思想史研究的一点思考》为题,对传播思想史研究进行全新的阐释。陈卫星教授以《媒介学视角的数学认识论》为题,把传播思想史研究与数学研究相结合,讨论了数学取向下的传播思想研究。西格弗里德•齐林斯基教授在线演讲了《媒介思想与观念考古的新视角》,从媒介考古学的视角挖掘传播思想的深层时间。此外,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际新闻界》主编刘海龙以《概念的政治与概念的文化对接:谣言、传言、误导信息、虚假信息与假新闻》为题,深圳大学教授吴予敏以《辨名释义:中国传播思想史研究的概念化问题》为题、复旦大学教授孙玮以《技术无意识:可编城市的崛起》为题、同济大学教授蒋原伦以《媒介学产生的语境及其偏向》为题,相继作了精彩发言。

此次年会的学术研讨环节共设置了六个分论坛,来自同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重庆大学等全国数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研究生围绕“百年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传播思想研究”“媒介技术哲学的物质转向与身体之维”“媒介考古学与媒介地理学研究”“智能传播与城乡传播研究”以及“媒介与传播思想”等相关议题,对新传播技术革命环境中的传播问题、现象、方法、理论进行洞察、剖析、反思和建构,各抒己见,展开深度交流,为中国新闻传播思想与媒介研究的理论体系建设和发展路径创新建言献策。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