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宽口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目前已经在同济大学开始实施,标志着我校自1998年开始的本科教学改革又朝着适应社会和经济建设需要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该课程体系将通过加强通识教育,拓宽学科基础,凝练专业特色,实行理工结合、文理渗透、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贯通、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的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及创新能力,实现因材施教,分流培养,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1998年以来,同济大学按照《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要求,结合自身特点,大力开展教育教学目标、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控制、教学基本建设等工作。
教师队伍建设是质量之本。院士、教授充实本科教学。据统计,仅去年上半年院士、教授担任本科生课程比例达到14.9%,本学期更是达到15.3%。城规学院徐丹同学说:“院士的课高屋建瓴,我们上不够!”从2002年开始的“本科教育国际合作项目”已经选送28位骨干教师到哈佛等国外名校进修,学成回国的11名教师全部被充实到一线开设双语课程。同时,学校还采取柔性引进人才、组织评选“师德师风十佳教师”等多种办法促使本科教学质量快速提高。近年来,同济大学本科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挑战杯、电子设计、英语等竞赛中共获得近百项奖项。
教材与精品课程建设齐头并进。同济大学土木、城市规划、桥梁等专业一直是全国同类学科的领头羊。新中国第一本《建筑施工》就出自前校长江景波等教授之手;《房屋建筑学》自问世以来,被各校竞相长期采用,至今已发行近百万册。近年来,同济大学不断加快教材建设步伐,相继投入数百万元资助了60余种教材的编写。2002年,8种教材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26种列入教育部及交通部“十五”规划教材,2003年又有15种教材分别进入国家“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同济大学优质课程建设已开展多年,2002年开始,以“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为内容的精品课程建设在全校展开。截至目前,已建成校级优质课程70门,27门课程成为2003年校级精品课程项目,7门课程入选上海市精品课程、4门被推荐参选国家级精品课程。近期,同济大学将进一步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分批建设100门左右校级精品,以期形成涵盖理、工、文、法、经、管、医7大学科精品课程网。
与此同时,同济大学不断加快教改步伐。2001年学校确立56个教改项目,目前正在检查验收;2002年的75个项目已有部分完成中期检查;前不久,又有12个项目获学校重点资助、19个项目获一般资助,总额达168万元。这些项目普遍选择本科教育中重点难点问题,特别注重课堂教育与实践的接轨,目前已建起包括国家工科物理基础课、国家生命科学在内的10个教学基地、26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
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对接市场,同济大学开展了更大规模、更深层次、更加系统的教学改革。在这次本科教学工作研讨会上,主持工作的副校长万钢说,以前各项教改工作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始终没能形成拳头效应,我们必须将其集中到一杆旗帜下进行“核聚变”。目前,涉及到通识教育与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特色课程三大类教改项目已进入试点阶段,其中通识教育任选课程将分为哲学与法学、经济与管理、文学与历史、生命科学与医学等7个学科,全校基础必修课按学院或专业分为12个平台,同时设立25个学科基础课平台,放宽学生跨专业选课的限制,提高毕业设计的要求。为了保证工作的顺利推进,学校成立了以书记、校长牵头的校教务委员会,出台《本科教学质量流程》、《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等操作规程,将教改涉及的内容细化为87个质量标准,按照“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的原则,封闭循环,持续改进,同时进行计算机网络化同步管理,以期扎实推进、取得实效。据悉,这项工作将在试点后从2004级新生课程开始全面铺开。校党委书记周家伦说,同济大学有一支素质较高、责任心强、业务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他表示,有这样一支教师队伍,这次大规模的教学改革一定会取得成功。
(稿件来源 新闻中心)(2004-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