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郭光允:我有一肚子的话要说
--《我告程维高》一书出版
数年之间,在河北省接连发生了两起打击报复案,前一桩冤案的主角是一名县委副书记刘建军,他因反映一位地委领导的问题而被定位为"诬告陷害"、"分裂省委",而被开除党籍、撤销职务,这宗冤案在江泽民同志的亲自干预下,才得以平反。这桩冤案平反后,出版了一本名为《官司惊动中南海》的书,引起了热烈讨论,此案风波未平,另一位省委书记程维高又亲自下令成立了所谓的"9·26专案组",对一个普通机关干部郭光允进行残酷打击,判处其劳教两年。对此,冤案的主人公郭光允在新书《我告程维高--一个公民与一个省委书记的战争》中发出诸多的疑问,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有价值的思索。
郭光允平反后,他本人在河北某些干部那里并不受欢迎,有人说:郭光允虽受到了肯定,但影响了河北的声誉,使河北的工作"被动"了,他的作为有违"祥和"。河北的一位官员悻悻然说:"郭光允算个什么?没有他,程维高照样倒!"对此,书中写道:"虽然他的口气极不友善,但从道理上我真诚地赞成这句话。是谁造成了河北省的不安定?造成政纪废弛,怨声载道?是谁有违天地祥和?……河北不幸,出了一件大'新闻';河北有幸,作孽的人得到了应有的回报。省厅级高官纷纷落马,固然是河北的耻辱;澄清迷雾迎来正义,又让善良淳朴的河北老百姓看到了希望。这是一个从不祥和到乾坤祥和的过程,也是历
史的必然,而这个规律并不是我一介草民的意志能够左右的。" 本书的扉页上有这么一句引人注目的"题记":"谨以此书献给那些误解我和怨恨我的人。"这一句话是颇有深意的。据反映,当郭光允成为"新闻人物"后,不少想打听他联系方式的人在郭的工作单位石家庄建委碰了一鼻子灰,这里的个别人提到郭光允的名字是不友好的,甚至是怀有敌意的。而郭光允听说了这种情况后,并不是"付之一笑",反而显得很难过。他对记者说:"我在这个事件过程中没有什么灰色的情绪,但想到我工作的单位,想到周围环境的某些冷嘲热讽,我觉得有一肚子话要说。"因此,在这部具有浓厚的沉郁风格的个人自传作品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作者在绘声绘色地讲述自己揭开黑幕、精彩纷呈的过程和跌宕起伏的斗争史,相反,我们倒是看到了每一个过程的迟疑、困惑,甚至是令人沮丧的场面(这种沮丧不是指作者的蒙难过程,而是遭遇冷漠、无形排斥的孤立境遇)。作者一次次地自问:"我反思我介入矛盾的漩涡的前八年,回忆我磕磕绊绊的后八年,我的不幸真是有我性格缺陷的原因吗?"
然而,在沉郁的叙述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部"诉苦文学",而是在低昂中蓄满了力量,在辛酸中饱含着激情。作者甚至会以一种幽默的口吻来描述自己备遭打击的经历,也真实地剖析自己曾有过的软弱。难怪阴法唐将军在序言中满意地指出:作者没有讳言在某个阶段有消极的、低落的情绪,没有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完人",因此,"这本书体现出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光明磊落的态度,证明了我当初对郭光允同志的判断是正确的。"
书中出现的数十个人物,有的正如作者所写"轮番上场的不幸的灵魂",下至科长,上至省领导,作者的描摹是冷静的、客观的,语言符号是"机关化"的,这类描写,比专业报告文学的写法显得更内行,更有震撼力。
人物档案
郭光允,1942年出生,1966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1973年调回石家庄市建委工作。1995年9月因检举程维高等人的腐败行径遭打击报复,被开除党籍,劳教两年。2003年,中纪委对郭光允的行为给予高度的肯定。郭光允终获平反。
《我告程维高--一个公民与一个省委书记的战争》,郭光允著,东方出版社2004年1月版。
(稿件来源:新闻中心摘选自《南方都市报》)(2004-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