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我校形成一流现代大学学科框架

来源:   时间:2004-01-21  浏览:

我校实施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的学科发展战略,构建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学科框架,取得显著成效。校党委书记周家伦教授介绍说:"985"一期建设以来,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通过构筑人才高地、推进科研和创新,提升了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综合实力,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我校的学科设置涵盖9个学科门类,包括理学、工学、医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哲学和教育学等。在土木、建筑、城规、环境、材料、交通等传统优势学科基础上,近年来又涌现出汽车、海洋、微电子、生命科学等新兴强势学科;海洋、桥梁、城市规划、轨道交通等学科的综合水平居于全国首位。
在土木、交通、机械、测绘、材料等传统优势学科中,我校引入新思路,走高新化发展之路,继续保持领先优势,为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例如,将信息技术引入交通工程领域,在智能交通系统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方面闯出了一片新天地,不但为许多城市设计了智能交通控制系统,还实现了交通信息实时传送。又如,测量学科引入激光测试、图像信息处理、感应测试分析理论等新技术,学科面扩展到交通、导航、搜索、制导等领域,今年获得了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此外,机械学科通过智能化建设,在计算机控制大型构筑物提升和顶升技术领域独树一帜;材料和结构工程学科联合交叉,成功地研究了上海磁浮工程的混凝土轨道梁的温度效应变形控制及优化设计等,解决了国外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
学校采取超常规策略构筑人才高地,极大促进了新兴学科的不断崛起,并很快形成强势。例如,德国汽车工业界的高级技术专家、我国留德学者万钢博士来到同济大学后,担任了国家"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总体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研制出国内第一辆燃料电池混合动力轿车,使我国在新一代轿车动力技术方面与世界列强站到了同一水平线上。又如,在微电子领域先后从海内外引进的3个研究团队2003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林正浩团队完成了32位高性能嵌入式CPU研制,正在申报64位CPU课题,并列入了上海市重大攻关项目和国家科技部重大项目;林争辉、林涛团队研制的"神芯一号"和"神芯二号"的两款第三代多媒体手机核心芯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陈榕团队申报的新一代基于网络的嵌入式操作系统,也被列入上海市重大攻关项目。
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这个切合学校实际的发展战略,有效地提升了我校的科研综合实力。学校科研经费迅速递增,2002年达到5.03亿元,在全国高校中位居第五。科研层次和质量也不断提升,一系列重大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比如,由汪品先院士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亚古季风的海洋记录"的提取和理论探讨取得突破性进展;由桥梁学科项海帆院士与哈尔滨建筑大学王光远院士共同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型复杂结构的关键科学问题及设计",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观点和方法,许多成果在众多重大工程建设中得到应用。医学遗传研究所所长陈义汉博士的研究小组与校外科研人员合作,首次发现家族性心房颤动的致病基因,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科学》杂志上。
主持工作的副校长万钢教授对记者说: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集聚人才和创新能量的大学已成为导引社会前进的发动机。因此,我校今后的发展"小"规划将与国家和地方发展的"大"规划紧密相连,在为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完成自身向世界一流大学的跨越。
(稿件来源:新闻中心)(2004-01-21)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