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我校西部支教志愿者

来源:   时间:2004-01-16  浏览:
(2004-01-16)

    坐了3个小时的飞机,接着是5个小时颠簸崎岖的山路,终于来到了云南省元谋县。
    夜深了,这里的夜空格外深遂,星星如水晶般散发着淡淡的光芒。
    元马中学的教学楼依旧灯火通明,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黑夜的寂静中。在初一66班教室里,一张年轻而热切的脸庞,正在绘声绘色地讲解中国古代史。他,是来自上海同济大学文法学院的2003届毕业生童林。
    自2001年9月起,同济大学开始参加由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实施的研究生支教团工作,童林和他的4个伙伴已是来到云南的第三批志愿者。在去年开始实施的“首届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中,同济大学还有15名应届毕业生被选拔到云南、重庆、西藏等地,开展为期1至2年的志愿服务工作。
    远离了繁华的大城市,他们将用自己的青春和热情,架起连接东西部的桥梁。
    有一种感情叫热爱
     来到云贵高原北缘金沙江一级支流———龙川江下游河谷地带的元谋县时,这些刚刚走出象牙塔的年轻老师们,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原来,讲台、粉笔竟是这样沉甸甸的一份职业。他们得知,有许多孩子竟从没有踏出过自己所居住的坝子,更多了一份责任。
    于是,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展开了。“英语角”向孩子们介绍英美社会文化,为同学们播出原声英语歌曲;“学习成绩好,是否是好学生的标准”的辩论赛,在校园内掀起了新的思考;学校开设了有史以来第一次“生理卫生”课;为同学们排忧解难的“阳光工作室”成立了,需要咨询的学生经常在门外排起长队……很快,支教老师们新鲜活跃的思维,吸引了孩子们好奇的眼神。
    从星光点缀晨曦的6时45分早操,到深夜11时最后一节晚自习,支教团成员几乎每时每刻和孩子们在一起。学校实行住读,他们晚上还得轮流值班。学生们已经把这些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的“老师”,当作了知心朋友。
    当教学工作进入正轨后,支教团成员还为当地机关企业开展了力所能及的培训工作。
    元谋县人民银行邀请第二届支教团成员陆绍波担任职工英语培训教师。面对全班26位年龄参差不齐的“学生”,陆绍波制定出了十分详细的学习计划,安排了每周两次、每次一个半小时的教学工作。
    “听到我的学生从ABC到One、Two、Three,从Hello到WelcometoYuanmou,一词一句认真地蹦出来时,我感动了”,已经回到上海继续研究生学业的陆绍波,回想起一年前的情景,仍然动情地感叹:“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我还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去西部支教。”
    有一种精神叫奉献
    在云南省孟连县勐马镇任镇长助理的陈洪涛,去年7月刚从同济大学MBA硕士毕业,原本在深圳有一份年薪10万元的工作,但他得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的消息时,毫不犹豫地报上了名。
    半年后,记者见到陈洪涛时,因为强烈的紫外线,他的肤色俨然已和当地人一样黑里带红了。资助贫困学生274人,动员原单位为希望小学捐款、捐物价值25万元,建立起“手拉手”友好学校……短短5个月,陈洪涛在当地干部的心目中不再只是一名志愿者,他已深深地融入了这个质朴的小镇。
     孟连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这里的主要经济作物就是橡胶。但橡胶的期货市场极不稳定,巨幅波动常常使当地农民感到无所适从,农业生产也面临着很大的风险。陈洪涛利用所学的期货知识,不断为橡胶公司领导培训,居然大有收获,稳定了大家的不安心态。周边的县市得知后,也争着来请陈洪涛为他们上课。
    为了推动与发达地区的合作,陈洪涛利用自己的关系,为镇里寻找着商机。南京一家制造企业来考察之后,当即拍板决定合作。
    舍弃了舒适的小家庭,原先可以另有一番作为的陈洪涛选择了这个偏僻的小镇。每个月只有300元的志愿者补贴,但他丝毫没有觉得后悔。一次去乡下调研,车子翻下十几米深的山坡,造成肋骨骨折,在病床上躺了两个星期,他都没敢告诉家里人。死里逃生的陈洪涛平静地说,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得失。我在这里学到的,是任何一本教科书上都学不到的。
    有一种收获是无价
    同一片蓝天下,却有着不一样的生活。在走不到尽头的大山里头,贫困扼杀了许多儿童的求学之梦。作为肩负扶贫支教使命的志愿者,让希望的火种点燃和传递,一直是他们心中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牵挂。
    “回来以后,我们还和当地的老师学生有联系。如果以后有机会,还想回去看看。”陆绍波的眼神里隐隐有些担忧。在他们支教的元谋一中,当初为进行课程改革而设置的足球比赛、写诗歌等活动,已因为课时紧张而被迫取消了。因为不是专业教师,凭着一腔热血在探索的支教团成员,还有许多疑惑:他们离开之后,如果没有下一届支教团,曾经广受学生好评和喜爱的教学内容是否还能持续下去?
    至少,他们尽力筹集的物质资助还是让许多失学儿童重新回到了课堂。“播撒希望,收获成长”,仅在同济大学开展的爱心助学活动,至今已总计募得捐款10087.09元,资助了88名贫困儿童。
    青年成才的方式有很多种,学校培养人才,就是要为社会做贡献。虽然学生们的力量很微薄,但对他们来说,收获却是无价的”。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家伦对支教团成员充满赞许。
    在支教团的临别寄语上,写着非常多的感激和不舍。志愿者们也相信,自己的行为,决非是简单道义上的做一件好事。这是一种呼唤,呼唤更多的有志青年来关注西部,开发西部. 
                                   稿件来源:《华东新闻》 2004年01月16日 第四版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