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我校优化整合提升“大材料”学科竞争力

来源:   时间:2004-01-14  浏览:
(2004-01-14)

    近年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以国家“973”重大基础项目为推动力,科研经费明显增长,多项成果获省部级奖励,从而有力促进了材料学科从传统材料向新材料、功能材料等学科领域发展。
    “大材料”学科主要包括建筑材料、无机功能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纳米材料、发光材料、贮电材料等研究方向,分别集中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功能材料研究所、物理系、化学系和力学系。在此基础上,学校着手研究组建“材料科学研究院”,整合各方资源,构建“大材料”学科,组成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优化组合的学科群,提升我校“大材料”学科的竞争力,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
    ——传统材料学科魅力依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创建于1956年,现逐步形成以建筑材料研究为特色的综合学科之一。1981年国家首批建立材料学(原无机非金属材料)博士点学科,1987年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1990年设立“混凝土材料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1997年成为国家“九五”“211工程”项目重点建设学科,2000年被列为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2001年批准建立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材料学(二级学科)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学科、教育部“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重点建设学科和国家“十五”“211工程”项目重点建设学科。同济大学与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南京工业大学等单位组织申报的《高性能水泥制备和应用的基础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973”“十五”第一批项目计划。这是自1998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启动后,唯一被列入“973”项目计划的建材行业项目。学校抓住这一发展机遇,以此为推动力,促进学科发展,科研经费、学术水平、人才培养、国际交往等形成良性互动,科研成果丰硕。
    承担“973”重大项目三项专题。《高性能水泥制备和应用的基础研究》项目由国家有关部门拨款2500万元资助。项目分六大专题,同济大学负责、参与其中的三项。王培铭教授主持承担该项目的第四专题《水泥水化机理及过程控制》,专题经费350万元;施惠生教授主持承担第五专题《高性能水泥浆体的结构形成与优化》,专题经费320万元;张雄教授主持承担第三专题《性能调节型辅助胶凝材料的研究》,专题经费75万元。在建筑材料研究方向,特别是在先进水泥基材料研究领域,学科有3个学术梯队承担着国家“973”、“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十五”攻关及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研究,在水泥基材料力学行为、节能、耐久性方向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新兴材料学科异军突起。以中科院院士姚熹领衔的功能材料研究所学科梯队在信息功能陶瓷与器件研究方向上具有国际水平,承担了国家“973”、“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获得多项成果与奖励。姚熹院士主持承担2项“973”重大项目专题,其中《信息功能陶瓷的若干基础问题研究》专题经费达475万元,《新型微波介质陶瓷的制备、结构、缺陷与微波响应及其协调》专题经费225万元。
    在高分子材料和化学建材领域,有3个学术梯队开展研究工作,成果丰硕,研究成果在40多种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40多篇,其中SCI收录70余篇,EI收录50多篇。在复合材料研究领域,除在聚合物改性水泥基材料仍居国内领先外,近年来又在大口径复合材料管材应用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果,承担国家“产学研”项目《大口径夹砂复合管道》、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复合材料汽车板簧研制》以及建设部、市科委、建委、航天局有关土木工程、车辆工程、航天工程等方面的复合材料基础和应用研究项目10多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优秀产学研工程一等奖、上海市优秀新产品二等奖、航天科技进步三等奖等。有关夹砂复合管道、复合材料板簧等的研究达到国内外同期先进水平,依此为技术基础的产业已达到上亿元产值规模,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在新材料研究方面,特别在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方面形成了研究特色,局部放射治疗用放射性玻璃微球的研究具有国内领先水平。
    ——学科交叉进入学术前沿。纳米多孔材料与微结构物理是物理学与化学和材料科学相互交叉形成的新的研究方向。该方向以863高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防预研项目、上海市重点学科项目及中德合作、中法合作等项目为依托,发展迅速,形成一支以年轻人为主,由老、中、青科学家组成的科研梯队。学科带头人之一王珏教授获得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十佳科技启明星等称号,获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资助。该方向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中物院国防预研奖2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申报国家专利6项,8项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纳米多孔材料气凝胶、折射率可调光学薄膜及用于强光物理研究的微结构材料是该研究方向最具代表的特色。在基础研究方面,材料的分形结构及结构动力学、小尺寸效应导致的量子限制效应等获得系列创新成果,分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五届上海科技博览会金奖、香港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等。在气凝胶材料领域,研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发光物理与特种光学元件是物理学科新发展的研究方向,在各重大项目计划资助下,致力于多种新型超快辐射发光材料的研究,研究成果得到美国GEM协作组等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先后在各重要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获得省部级优秀科研论文奖1项。开展与极紫外和软X射线多层膜光学有关理论和技术研究,研制成功的分束镜拟在军口863-804X射线激光专题开展的干涉实验中采用,已与北京同步辐射实验室达成联合开展同步辐射极紫外与软X射线偏振测量协议,使我国成为即美国后,可以开展这一研究的国家。驻极体材料物理和化学是研究贮电材料物理和化学规律的综合前沿学科,在驻极体的机理研究中,尤其对于贮电介质材料的电荷动态特性研究、无机驻极体材料研究、微型无机驻极体材料传感器的研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用Sol-Gel工艺制备无机驻极体薄膜、有机多孔材料驻极体性能及其在新型压电传感器和功能过滤膜等研究方面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同时进行新型驻极体材料和提高绝缘电介质材料性能的相关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该课题组在电介质贮电材料这一研究领域是国内主要的研究基地之一,有些课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年来,“大材料”学科科研经费约7285万元。获省部级科技奖11项,发明专利7项。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30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45篇,其中被SCI收录185篇,EI收录108篇,国际著名学术期刊“Chemical Reviews”特约论文1篇。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新贵在2000年度全国个人论文美国SCI引用论文篇数全国排名第四,发表的论文于2000年获得美国科学信息所ISI颁发的“经典引文奖”。有多名学者担任国内外学术委员会主任或副主任委员,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平均每年邀请国内外专家来学科讲学研讨10次,同时派出学者访问。学科共举办3次国际学术会议、3次双边学术研讨会、1次国内学术会议。三年来,在材料领域培养了800多名本科生、108名硕士生及34名博士生。
                                            (稿件来源 校办)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