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我校产学研结合之路越走越宽广

来源:   时间:2004-01-09  浏览:




    大学要从社会的外围、边缘走到社会的中心,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必须与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秉承这样的理念,启动"985"工程一期建设以来,同济大学积极推进大学功能的中心化,大力倡导"产学研"合作。目前,同济大学"产学研"结合之路越走越宽广,学校科研经费也得到了迅速递增。在启动"985"一期建设之前的2000年,同济大学科研经费总数为2.84亿元,2002年则达到了5.03亿元,在全国高校中位居第五,"应把产业发展中纲举目张性的大项目,作为学校应用型科研的导向。"这是学校党委书记周家伦教授经常说的一句话,也是同济大学制定科研政策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学校适时调整了科技工作的方针,将科技工作的重心引导到围绕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上来,取得了显著成效。由丁士昭教授向2008北京奥运会提出的"用信息技术建立项目信息平台辅助奥运会的建设项目管理"研究,预计可以为北京奥运会工程建设节约近2亿元人民币。该项目已被北京奥运会正式采纳。在2003年上海市遴选出的60多项"科教兴市重大产业攻关项目"中,同济大学入选8项,其中5项为牵头项目,3项为参加项目,项目数名列上海高校第一。这些项目一旦研究完成并实施,不仅研究成果自身的产业化前景非常广阔,而且对所在产业所能产生的引领作用也非常明显。此外,经济与管理学院尤建新、霍佳震两位教授承担的"企业集团物流信息系统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研究项目和电信学院蒋昌俊教授承担的"信息网格在交通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两个"产学研"结合项目,2003年双双中标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去年底,我校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与两家校内外企业联合成立了"建筑物移位技术研究中心",瞄准日益增加的城市建筑物移位市场需求,进行专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在制定相关科研政策的同时,我校还积极创造条件,营造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良好氛围。目前,我校已经建立起了获得科技部和教育部正式命名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共有赤峰路、国康路和南汇3个科技园区,集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为一体,为将学校科研成果进一步转化成生产力创造了良好条件。作为同济大学特有的建筑名校效应与"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产物,2003年初,同济大学周边的赤峰路被命名为"同济现代建筑设计一条街"。这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建筑科技的汇聚地,也是正在建设中的上海杨浦大学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800多家大小相关企业入驻,2002年产值达10亿元,从业人员近万人。2003年产值预计将达到17亿元。按照市场需求分析,在3到5年内,能达到30亿元的产值和3亿元的税收,能解决3万人就业。
    加强"产学研"合作,还使学校与企业建立起大联合的平台,为做大做强相关学科创造了条件。去年下半年,同济大学与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达成了在多个领域开展深层次合作的协议,并先后成立了上海电气-同济轨道交通装备研发中心和上海电气-同济设计研发中心,不仅将进一步推进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国产化、产业化,共同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轨道交通示范车,同时也可以通过合作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和设计队伍,提高上海电气整体的设计和技术创新能力。此外,同济大学还与包括上海大众、上海通用等在内的上海汽车集团总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英飞凌科技公司、美国摩托罗拉公司、著名IT企业EDS公司、苹果公司、微软亚洲研究院等国内外著名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联合开展科学研究或创新人才培养。 
                      (稿件来源 新闻中心)(2004-01-09)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