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亚太周艺术节主席JOCHEN HAHN,在评介王小慧的艺术作品时说:“王小慧的作品,表现的是生命的灵魂与气质,形式被重新创造,生命再一次诞生,感性使你身临其境。”
解说:JOCHEN HAHN的评介点到了王小慧的穴道,因此我就用了他里面的一句话,作为了我对她专访的题目。我认识王小慧是在去年上海的一次前卫艺术展上,也是我第一次看到了她的艺术作品。可能自己也是搞艺术的,出于敏感她的作品放大了我的瞳孔。同样这次在上海美术馆上她的个人艺术展引起的轰动和关注,证实了我的判断。王小慧,建筑学家、摄影家、画家、电视论坛主持人;上海同济大学学士;上海同济大学研究院建筑学硕士;获德国奖学金作为访问学者赴德进修并考察欧洲诸国建筑;1988年至1991年在慕尼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任慕尼黑建筑学院讲师,讲授中国古典建筑及园林;上海同济大学和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现代图像艺术学院客座教授。1987年开始在德国《MADAME》、《HQ》、《MERIAN》等杂志上发表摄影作品及文章。
陈强:从您现在的学术定位来说您应该是“视觉艺术家”,但您早年的学业专业是建筑学。也就是说您应该是一个“建筑学家”,或者是“建筑师”。那么您是如何来看待您的学术定位上的转向的。还是您认为这本身就是一回事“建筑艺术”和“视觉艺术”是属于同一范畴。
王小慧:人应该有好多的则面,如果一个人只有一个面就太单调乏味了,我认为我有好多则面,而且是立体的丰富的。我认为“建筑艺术”也可以说是“视觉艺术”,但至于我如何在学术定位上转向的,我认为是比较自然的,也可以说过度得很顺利。因为我感觉自己本身就是个很艺术型的人,很早就开始画画搞摄影,当然学建筑都要有绘画基础包括摄影,自然的我身上有这种感觉,所以到了德国后给了我机会来施展“视觉艺术”方面的潜能,第一次的艺术展就是我的水墨画展,居然还卖得不错。再就是我的摄影已经搞得很好了,尽管是业余的。接下来第二个展览就是我的摄影展,当时到场来观看的大都是艺术家,有一位摄影家马丁问我为什么不去做专业摄影?我说从来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只是我非常喜欢而已。后来有她妻子陪我去了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我和几家出版公司接洽,居然有四家出版社都要和我合作,我就选择了一家出版社,就是他们给我出版了《龙的故乡》。让我真正定下来改行的是我认识了齐格丽特和沃特两位女摄影家,这两位搞了一辈子摄影的艺术家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信心。还有齐格丽特她熟悉建筑学,因此我问她,我是应该搞建筑学还是改行搞摄影?当时她没有马上回答我,踌躇了一番后,她对我说:“你可以搞摄影”。这话是一锤定音,让我很快地下了决心。十几年以后再来提起这断过程感觉特别的有意思,因为艺术这条路并不那么的好走,齐格丽特当时只是凭她的直觉判断给我下了这个定义,我就这样开始走上了真正专业艺术道路。
解说:真正让王小慧成为职业艺术家的是她丈夫俞霖。1991年那次突发的事件夺走了她的丈夫,王小慧也经历了死亡的威胁,她深感生命的脆弱和可贵,她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珍惜每一天每一分钟。她那样的热爱艺术,她感觉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所在。她要去为艺术涅槃。1990年王小慧为巴伐利亚州“艺术家促进奖”候选人;成为德国国家职业艺术家协会正式会员;被慕尼黑文化部推荐为“文化论坛”艺术家。
陈强:在您的“艺术状态”里是不是充满着您自己本人对“生命与人性”的心路历程。
王小慧:我是个唯美主义者,也喜欢追求完美,艺术是唯一能让我去这样理想化的,我为艺术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生命对我来说有着更深的内涵,所以我去描写她去深化她,我的作品里倾注了我对生命的感悟,象这次展览的主题是《花之灵/性》,我就是要揭示出生命的意义和性的意义,性能激发出生命的绚丽多彩。我是个重感觉的人,我的创作也是基本“跟着感觉走”,感觉在我的艺术创作中与生活同样重要。我在创作花卉观念摄影时就是寻找了一种感觉,所以会去大胆的用性的角度去描写,从世俗的眼光去看可能很淫秽,但从艺术的层面来说她阐述了生命意义的所在,我看到了她的本质,这种本质上的美给我带来了创作上的激情。
解说:著名艺评家、策展人陆蓉之教授在评介王小慧的作品时说:很少见到一位摄影艺术家,像王小慧一样拥有这么强的磁场,引导她作品中呈现的所有元素皆指向她。这种无形而密不透风的笼罩,使得她无论创作任何主题,都更像是她的自传。
陈强:您对自己的“艺术行为”评价如何,她对您的人生意义又有多大。 王小慧:我这个人是很情绪化的,我尽管满世界的跑“四海为家”,有一个朋友给我画的肖像漫画就是我的头是一个在走的时钟,但当我情绪不好的时候,可以连续很长时间没有感觉创作,但我对艺术的感觉是敏感而强烈的,就象我开始拍花并不很久,而且是感觉情绪化的也很偶然,那是1999年我过生日,许多朋友送给了我很多的鲜花,那些花卉都非常美丽,色彩和香溢满了我的家里,当时我想,让这些多彩艳丽的生命就这样默默地消逝太可惜了,于是情绪起来了我便拿起了相机。此后几个月里,我拍花拍得如痴如狂,为了拍这些花几乎快到了夜不成寐的地步,因为有时候累了一天刚躺下来,从另外的光线和角度看那花的感觉又不一样了,忍不住再爬起来接着拍,一拍又是好几个小时忘记了睡觉。常常拍花大都是在夜里,夜深人静时花常让我感觉似乎有灵魂。与花这种无声的交流,就象两个不同生命体在对话,因此我在提这本画册时会用《花之灵》这个名字。 这些年来我的艺术创作也面临着“在生繁花”,“在生繁花”对我是象征性的,只是艺术境界层面上的追求。我见过太多的艺术家,包括已经功成名就的艺术家,他们不是因为江郎才尽,没有了新的艺术创作灵感,就是为了名利所累,不再创新不再超越自己,而只是重复自己成功的作品。当然我也不欣赏那种到处浅尝即止、蜻蜓点水式的创新,我希望既能铺得开,又要能深得下去才好。一个“不成功的追求者”比一个“不再追求的成功者”来得让人更赞赏,我一直在寻找,在求索。如这次展览我用五千枝莲蓬在加上多媒体做成的装置艺术,就是找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全新的、又属于我个人的形式。我常常受到很多的赞扬,这些赞誉使我感到“盛名之下其实难符”,我如果不能不断地“再生繁花”,如何能对得起这么多人对我的期待,这不光是外界对我的压力,也是我自己对自己的压力。我需要有这种压力给我产生动力,能让我一步步往前走,不断创造新的“梦景与繁花”。我要对自己说:“永远不要说不可能!” 解说:曼海姆市立摄影美术馆馆长THOMAS SCHIRMBOECK 曼海姆说:王小慧思索并寻找的是用摄影接近当代绘画语言的另类的艺术形式,不时自然模拟可以感知到的现实。当我们观赏这些未曾相识的美时,我们可以多少感受到一点点王小慧生命的变化有多大,有多丰富。 陈强:我的感知和认同来之于对她艺术作品的感悟,包括被邀请在她上海新家对她的专访,居所环境黑白灰色调给我的清新感,都能感受到她对艺术追求的完美性,她把自己个性的灵光投射出去,然后回影到她自己的作品里。我们期盼她生命的灵魂再次喷发出绚丽多彩的繁花,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稿件来源 中国艺术品网)(200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