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分别于1月14日和15日在上海世博中心隆重开幕。同济大学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协委员认真履职尽责,积极参政议政,建真言、献良策、谋实招,为服务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贡献“同济智慧”。
郑庆华代表:人工智能领域推进上海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上海市人大代表、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作为上海重点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上海在人工智能领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规模还不够大、人才供给结构亟待优化、产教融合程度仍需加强等一些关键问题需要解决。为此,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构建分类型的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人工智能人才中心;二是建立“人工智能+”教育科创试验区,构建“教育—科研—产业”协同创新大平台;三是设立人工智能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基金,构建精准投入新机制;四是构建“全球人工智能科学家引育支持体系”,占据国际化人工智能高地。
陈虹代表:进一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上海市人大代表、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陈虹建议,统筹社会资源,帮助及时醒悟的学生提供4个学年以后的住宿等方面资源,帮助他们继续学习,完成学业。在学生初中、高中阶段,搭建更多平台,探索更多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尽早接触社会,促进学生成长、成熟,为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能够自我管理、真正独立创造更好条件。在高校内增加心理咨询机构和咨询力量,提升心理咨询的专业能力,搭建结对式的关爱机制,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关心关爱。
娄永琪委员:部署创新文化社会基础设施,浸润式赋能全球科创中心
全球科创中心都是世界一流创新文化浸润的结果,上海亟需培育“新质生产力”所需的创新文化和生态。上海市政协常委、无党派人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娄永琪建议,结合15分钟生活圈部署文化和创新“社会基础设施”。上海需要更多“动态的”“参与式的”“混搭的”“非正式的”新型的文化和创新社会基础设施,文创和科创“混搭”,更能出真正的创新。高校是打造这种文化和创新“社会基础设施”的重要力量,可以围绕高校打造一批创意社区,凝聚一批创意社群,通过城校共生,释放创造力到城市的每个角落。这样,上海就不仅有了聚众式的科创引擎,也有了分布式的创新引擎。
杨志刚委员:优化调整各学科占比,促进高质量就业
2025年毕业生超过1200万,超过2003年出生人口(近1600万)的75%,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上海市政协常委、无党派人士、汽车学院教授杨志刚认为,本科、研究生扩招是就业形势的缓冲器,但带来了招生结构不合理、资源浪费的结果。在校学生中,理工科、文科比例严重失调,向理工科倾斜在改革开放初期有客观需求,目前来看,文科缺失的负面效果已显现,建议主动调整。
陈启军委员:人工智能发展要底座-场景双轮驱动
上海市政协委员、民革同济大学委员会主委、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中国(上海)数字城市研究院执行院长陈启军建议,人工智能发展要底座-场景双轮驱动,一方面重视算力、算法、数据这些基础能力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中国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实施人工智能+场景战略,通过场景应用创新促进底座创新和应用生态体系建设,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路线。建议还重点提议挖掘已有的信息基础设施,譬如通过深化监控设施AI技术应用,提升校园安防智能化水平,赋能幼小中初校园安全;通过对已有的城市街道、交通监控设施增加图像理解、视频解析等,提升智能能力,提升城市街道、城市交通全域管理水平和效率;通过与工业互联网、ERP/MES系统结合赋能工业安全等。
黄宏伟委员:加强城市道路隧道新能源电动汽车消防安全风险防控
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未来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新能源乘用车占上海整体乘用车保有量的四分之一,新能源汽车的火灾安全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上海已建成穿越黄浦江的18条隧道,由于新能源电动汽车火灾具有特殊性,在城市隧道这种受限空间内,其危害性和灾难性更为显著。上海市政协委员、民盟同济大学委员会主委、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所长黄宏伟建议,加强隧道内新能源汽车火灾燃烧特性及致灾机理研究,攻克消防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救援的关键技术攻关、重新评估现有的隧道通风排烟系统设计和消防设施设置标准。积极谋划应对措施,确保城市安全底线。
曾群委员:城市更新要协调好开发和保护之间的矛盾
上海城市风貌保护已经放在城市开发和更新的首要位置,体现了上海对于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的重视,不过在开发和建设过程中,开发和保护在功能性、经济性、空间特色和文化性方面有着不少矛盾,如何制定更好的措施,协调好开发和保护之间的矛盾,是城市更新中的重要议题。为此,上海市政协委员、民盟同济大学委员会副主委、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曾群建议:制定差别化的土地政策;确立合理的规划指标,优化规划统筹,摒弃传统单一、刚性的规划指标体系;创新风貌建筑的保护模式,倡导与历史风貌“共生”的理念,对风貌价值并不是非常高的建筑应给予一定的改造宽容度;强化公众参与和社区自治。
汪世龙委员:进一步完善城市地下空间防淹措施,提升上海城市综合防灾能力
面对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强台风裹挟强暴雨的自然灾害每年都有发生,给社会公共财产、人民群众生活带来危害。上海市政协委员、民建同济大学委员会主委、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汪世龙建议,上海率先启动超大型城市城区防淹标准研究,尽快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设计或施工规范。由市交通委、申通集团等筹措专项资金,以上海城区地铁地下建筑为试点,在薄弱区域增加防淹设施,打造“提升城区公共设施防淹能力的安全工程”。上海市科委、上海市经信委把地铁防汛防淹相关产品的新成果列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政策扶持范畴。
蔡永洁委员:转变发展模式、提升空间绩效,助力城市建设高质量转型
新形势下城市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不再是土地扩张,而是追求空间品质和空间绩效,是挖掘存量的潜力,是精细化的建设与管理。高质量转型要求建成环境资源的高效利用,管理以及技术规范都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对此,上海市政协委员、民进同济大学委员会主委、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蔡永洁建议从城市空间与建筑设施两个层面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试验性地对建筑密度过低的街区进行再城市化改造,控制新建公共建筑规模,优化建成设施的利用,并探索为此保驾护航的相关建设法规。
任捷委员:深化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助力“模塑申城”战略实施
上海市政协委员、民进同济大学委员会副主委、国豪书院副院长任捷建议,利用上海智力密集的优势,把高校好的做法经验辐射到基础教育,构建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的AI基础教育体系。通过这一体系,注重培养中小学生的计算思维、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并积极引入高校教授、AI企业科学家,甚至大学生共同参与到基础教育的AI教学和实践中,通过科普和生涯导航,激发中小学生的探索兴趣与创新潜能。他还建议教委建设基础教育的线上虚拟教研室,促成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合作新范式,以“模塑申城”来推动大模型企业协同教育机构打造优秀的AI教育终端产品。
许维胜委员:加快推进地下空间智慧化建设
为深入贯彻“人民城市”理念,进一步推进民防等地下空间建设高质量发展,民防部门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大部分民防工程缺乏智慧化管理手段,日常管理仍然依靠人工巡视、检查、记录等,不仅成本高而且效率低下,大部分民防工程无法得到有效监管。上海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同济大学委员会主委、信息化办公室主任许维胜的提案针对大部分民防工程缺乏智慧化管理手段、管理人员技术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开展了调研和问题分析,探索公益化使用模式、推进智慧民防建设、营造社区民防工作良好氛围等举措。
尹大强委员:提升上海市水安全保障能力,增强城市韧性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高温、干旱和台风暴雨事件在上海频繁发生,引发咸潮对全市供水安全冲击,导致汛期溢流污染突出,对上海水安全和城市韧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此,上海市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农工党党员、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尹大强建议:一是转被动应急为主动应对,建设饮用水资源安全的长期保障方案,科学研判新建海水淡化设施并开展试点;二是改革管理权限碎片化,大力推进排水管网“规建管养一体化”模式与机制,有效控制汛期溢流污染;三是加强科研投入,科技赋能上海市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升。
李麟学委员:加强人工智能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科技创新已成为上海城市提升的生命线,需要充分关注当今人工智能场景下的科技创新新趋势,呈现出“去中心化”“底层驱动”的趋向,特别需要相关部门充分关注科技创新基质土壤与机制的供给,在关注“头部引领”的同时,做强上海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和底层驱动。为此,上海市政协委员、杨浦区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上海市委副主委、杨浦区委主委、同济大学支部委员会主委、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李麟学建议:加强对于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的认识高度和执行力度;充分激励中小科研团队,培育头部现象级企业,促进创新的引领效应;推动本土文化挖掘和提炼,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国潮精品、文创动漫等的文化出海战略。
杨守业委员:打造上海科学文化之都,推进深海馆立项建设
建设全球第一座深海博物馆,是引领上海建设海洋国际之都、科学文化之都,推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展现我国海洋科技力量,弘扬海洋文化和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基地。为此,上海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九三学社同济大学委员会主委、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杨守业建议:在“十四五”收官之年,应提前谋划,在“十五五”加快推进上海深海馆立项建设。借助上海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契机,发挥上海的深海科技优势和设计之都特色,加快组织专题调研,加快推进立项和建设具有全球标志性意义的深海馆。
马吉伟委员:高质量构建高水平青年人才引育体系
当前,青年人才引育政策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不足,表现在对青年科技人才的资助方面缺乏长期稳定的平台和资金支持,引育政策的主要目标以完成目标攻关为主,培养为辅。并且,人才评价标准同质化严重,缺乏对科技人员兴趣和爱好的培养。为此,上海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同济大学委员会副主委、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马吉伟建议,打造一流研究平台,吸引海内外高水平青年科技人才;构建系统引育计划,规划对引进人才培养的中长期计划;完善多元评价制度,释放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
许维委员:先试先行,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上海市政协委员、无党派人士、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许维建议,上海在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方面先试先行,集大学、科研院所、企业、政府各方面力量,尤其是“民间力量”,发挥民营企业灵活性,比如腾讯设立的科学探索奖就很具有代表性,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使得教育科技人才三方面良性循环发展,形成迭代和反哺的逻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