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要闻 > 正文

发展新质生产力 探索学科前沿——同济大学学科发展系列报告会第九场开讲

来源: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部   时间:2024-12-30  浏览:

12月19日下午,发展新质生产力,探索学科前沿——同济大学学科发展系列报告会第九场举行。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出席并讲话。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关事务学院院长苏长和、上海交通大学智能传播研究院院长李本乾、浙江大学设计智能与数字创意研究省级重点实验室主任孙守迁、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门洪华、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李麟学、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胡飞等专家学者出席报告会。

郑庆华指出,人文社科对于培养价值观、提高思想认识和艺术品味具有深远影响,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是同济大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任务。在人工智能引领的“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学科转型中,无论是传统人文社科还是新兴学科,都应与科学技术融合,实现软硬结合,以提升学科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人文社科要顺应时代发展,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对学科进行武装,将思想理念与技术实现紧密结合,以提升学科的创新能力和实践价值。希望各文科学院增强时代感和责任感,将新理念、新思想转化为实际行动,推动学科创新发展,回应时代关切。

报告会上,门洪华、李麟学、胡飞分别作主题报告,共同探讨各自学科的前沿发展和创新方向。

门洪华在题为《探中国长治久安之道 究世界风起云扬之理》的报告中指出,政治学作为研究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需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探求国家长治久安之道,推动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在此背景下,同济大学政治学学科自2016年以来,聚焦系统化改革和内涵式发展,通过制度化、差异化和国际化的战略路径,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学院围绕“战略-治理-思想史”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打造特色研究团队,在重要科研项目和决策咨询等方面实现持续突破,逐步形成颇具特色的卓越战略型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学院积极推进国际化布局,以韩国、日本为重点开拓亚洲,以意大利、德国、英国为重点布局欧洲。面向未来,学院将以“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为战略机遇,重点发展人工智能政治学、环境政治与治理研究,并推进跨学科融合。通过持续深化制度化建设、强化差异化优势、拓展国际化格局,致力于构建中国自主性政治学知识体系,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同济战略学派”。

李麟学在题为《新质交互 万物皆媒—人工智能赋能艺术与传媒学科发展战略》的报告中,围绕学科发展定位、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划进行了全面阐述。近年来,学院积极与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广播电视台、澎湃新闻、哔哩哔哩等展开校企合作,在国家金课、三全育人学院等方面取得突出进展。在学科优化方面,学院将根据“专业要精简,学科要做强”的理念,优化专业学科布局。他将学院的使命概括为“中国话语战略传播者、平台学科建设开拓者、校园美育文化贡献者”,提出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以全媒体为特色,通过各学科交叉将新闻与传播学科建设成一个战略性、平台性学科。在学科发展方面,提出“跨媒介新型传播”理念,以“全媒体、大艺术”为目标,以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为主线,将新闻与传播、戏剧与影视和设计相联通,着力打造国内一流的传媒与艺术高地。同时他表示,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当下,AI提供了学科转型的最重要契机,学院提出了“人工智能赋能艺术与传媒的新质发展战略方向”。在“三化”的背景之下,学院将继续关注人工智能新的机遇,关注绿色环境的变迁,打通学科的边界,形成融合创新发展路径。

胡飞在题为《同济·设计·世界》的报告中,分别以世界的同济设计、同济的设计世界、同济设计的世界三部分,介绍了同济设计学科发展历程、建设现状与未来规划思考。他表示,学院以“引领未来产业和未来生活的智能可持续设计”为定位,致力于培养“智能可持续设计创新领军人才”,采取本硕博贯通的立体T型人才培养理念,建设了一支国际化高水平师资队伍,建立《She Ji》学报、同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上海城市科学实验室等顶尖国际科研平台,以“气膜版火眼实验室”为代表的科研成果屡获嘉奖,大力推动非遗传承、青少年创意设计教育等方面工作,学院也积极以人工智能设计、社会创新设计与可持续社区、国际合作方面的建设回应学校“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的发展思路,各专业方向群策群力,上下一心,以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报告最后,胡飞强调,未来,设计学科将深入贯彻三个“全面融入”的战略,加快落实三年行动计划,做实做深“四个一”,即发展一个大模型,整合一个大平台,建好一个学科群,深耕一个试验田,以设计探索数智蓝海,在交叉学科门类设计学一级学科建设、艺术学门类设计专业博士分类培养,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学科交叉研究方面交出同济方案,贡献同济智慧。

在院长与嘉宾对话环节中,专家们深入讨论了当前学科发展的挑战与未来策略。围绕“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的理念,讨论了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学科发展、如何通过学科交叉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等问题,强调了学科交叉融合是未来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要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同时要面向国际进行人才培养,努力把“国际化”建设成为学科的办学特色,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建设助力。

                                                                      (图/吴晨宇)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