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要闻 > 正文

同济大学荣获10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5项

来源:党委宣传部、科研管理部、各学院   时间:2023-07-20  浏览:

近日,全国高校科技创新暨优秀科研成果奖表彰大会在京召开。会上宣读了《教育部关于2021、2022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以同济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共获奖10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

软件学院赵生捷教授主持完成的“城市空间信息全域物联感知与三维建模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项目组历时近十年的产学研联合攻关,突破了多粒度精准监测与全域物联感知、空间多源异构数据的高效传输、大规模三维空间数据管理、三维可视化引擎构建等建设数字孪生城市过程中的核心技术难题,构建了城市时空信息数字孪生支撑平台,为上层城市大脑指挥中心提供底层服务。成果应用于百度城市大脑系统中,在北京海淀城市大脑指挥中心、广州天河智慧城市、深汕特别合作区三维地理信息平台等多个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中得到应用推广。

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工程学院吕西林教授主持完成的“可恢复功能防震建筑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项目组历时10余年持续攻关,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资助下,经产、学、研、用深度结合,取得可恢复功能防震建筑关键技术重大突破,研发形成“关键技术→结构体系→设计理论”系列成果并形成工程示范,在国内外起到了引领作用。成果可更换连梁剪力墙结构体系在高烈度区西安中大国际高层建筑群中示范性应用,自复位墙结构体系在浙江省高层建筑中获国内首次应用,分层装配可恢复钢结构体系在浙江、安徽、西藏等地多个项目中获大面积应用,极大提升了建筑结构的防震减灾能力。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何品晶教授主持完成的“生活垃圾恶臭全过程治理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项目历经26年系统攻关,创新研发了生活垃圾源恶臭全过程治理技术,突破了指纹识别生活垃圾源关键致臭化合物的技术瓶颈,攻克了臭气收集能耗高、收集效率低、处理效果不稳定的难题。成果支撑了上海老港基地(全球规模最大的环卫设施群)、上海世博园、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项目(目前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易腐垃圾资源化处理工程项目)等重大工程落地建设和稳定运行,健全了我国生活垃圾处理行业的恶臭污染控制标准体系,引导了生活垃圾除臭领域科技创新与行业健康发展。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凌建明教授主持完成的“机场跑道智能感知与运行保障关键技术”项目,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传统以人工巡检、定性评价、事后处置、经验管控为主的机场运行保障技术,检测覆盖率低、评价精准性弱、维护干扰性强、管控自主性差,无法适应现代机场跑道运行保障的高标准要求。项目历经十余年攻关,攻克了跑道态势精准预测、性状实时获取、性能快速恢复、运行高效管控等技术瓶颈,突破了机场跑道智能感知与运行保障关键核心技术,建成全球首条智能跑道,广泛应用于民用和军用机场,显著提升了我国机场的运行安全和效率水平,有力支撑了民航强国建设。

医学院、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徐辉雄教授主持完成的“乳腺癌超声智能诊疗关键技术发明与临床应用”项目,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超声与X线检查是中国女性乳腺癌检查的一线影像技术,进一步提高术前乳腺癌超声诊断准确性、缓解高水平超声医师不足、提高难治性乳腺癌疗效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项目历时近10年,提出乳腺癌分子分型超声影像表型科学概念,发现一批多模态影像标志物;创新应用超声多模态成像更正传统诊断路径,大幅提升诊断性能;研发超声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乳腺癌病灶精准分割和分子分型无创预测;开发远程超声和超声机器人技术,成功实现临床转化;提出超声智能响应的声调控免疫理论和治疗模式,显著增强了治疗疗效。

此外,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许维教授主持完成的“表面精准合成及精确表征测量新颖碳纳米结构”项目、土木工程学院陈之毅教授主持完成的“滨海软土城市地下空间系统的地震灾变演化机理与减震控制理论”项目、土木工程学院余倩倩教授主持完成的“FRP与钢/混凝土结构共同工作机理研究”项目,获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郝洛西教授主持完成的“人居环境健康光照理论、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汽车学院吴光强教授主持完成的“功能定制的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模块化平台技术”项目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