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要闻 > 正文

【卓越研究生导学团队标兵②】一张张骄人的成绩单!以智能化赋能交通强国之路

来源:新闻中心、学研工部、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时间:2023-01-16  浏览:

26年不懈奋斗,这支团队交出了一张骄人的育人成绩单:已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12人、博士100余人、硕士200余人,为我国交通事业发展输送了一大批创新型领军人才。

近日,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杨晓光教授领衔的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团队,获评同济大学第二届“卓越”研究生导学团队标兵。

团队心怀“国之大者”,持续奋战在我国交通工程和智能交通领域的前沿, 以智能化赋能交通强国之路,为实现“人享其行、物优其流”贡献专业智慧。

矢志培育国之栋梁

“我跟随杨老师七年了,杨老师在育人方面的用心常让我们团队的同学们感动。”博士生马成元说,杨老师每天的日程安排满满当当,但只要是学生想和杨老师讨论一下,一两天内必定能约上时间,并且讨论的时间也有保证,直到把问题讨论清楚,杨老师总会为此推迟和压缩自己的事情。

“教书育人是我们的使命,是第一要务。”这一理念已深深根植于团队各位导师们的心中。这支团队里,有导师9名,各类博士生78名、硕士生51名。面向交通学科的核心方向和交通强国对交通科技与专业人才的重大需求,团队基于所承担的3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含5项重点项目)和30余项国家研发计划,勤耕教苑,矢志培育国之栋梁。

杨晓光教授是著名的交通系统工程与智能交通专家,从事教学科研40年来,始终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破解我国交通难题为己任。上世纪90年代中期正值国际上智能交通系统(ITS)科技刚兴起,由日本京都大学学成归国的杨晓光教授,第一时间建议同济大学成立了我国最早之一的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研究中心,为我国交通智能管理与控制、车路联网与协同、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与智慧出行及服务、交通体检与智能诊断、复杂交通系统解析与仿真评价及大数据应用等智能交通科技、新一代交通工程学科创新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面向交通工程学科长期以来体系缺失,他创立了“交通设计理论与方法体系”,为北京、上海、广州等100余座城市交通综合改善贡献专业智慧。因其为我国新一代交通运输系统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作出的卓著贡献,他当选2021年“中国智能交通年度人物”。虽作为国家“交通文明畅通”专家组资深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交通工程专业分教指委主任,常奔走于全国各个城市,为我国城市交通治堵保畅“开处方”,服务于全国同类学科专业100余所大学,但每周的本科生、研究生课程以及研究组例会,他雷打不动进行教学和指导。即便是在疫情期间,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在线照常不误。

在杨晓光教授的带领和感召下,团队的各位老师潜心教学、治学,入选教育部和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杰青和优青等,获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一批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编著国家规划教材,主讲国家级和上海市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级和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教育部和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精品课。

团队所创建的上接交通系统规划、下接交通管理与服务及其信息化和智能化的“交通设计理论与方法及关键技术、标准和人才培养体系”,不仅完善了交通工程学科体系、在国内广泛推广应用,《交通设计》国家规划教材还被译为英文在国际上推广。

着力破解交通重大问题

“与杨老师同行就是一个学习过程,老师总是注重把课堂从教学楼里搬到了一个个的交叉口里,现场给学生们分析交通阻塞与事故致因、交通流线、冲突、交通时空关系、信号控制与优化配时等等。”团队博士后研究人员王一喆说,“正是在这一次又一次宝贵的实践中,我们成为了既能做交通理论研究、又能上‘临床’的交通医生。”王一喆在团队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了包括中国“互联网+交通运输”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特等奖、全国高校新能源汽车大数据创新创业大赛创业组特等奖在内的10余项重要奖项,并获得上海市超级博士后计划资助。

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研究不仅要追寻学科前沿,更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以破解交通实际问题为导向、重大的发展需求为牵引,这已经成为团队成员恪守的信念。

——“老师常常教导我们:我们的研究不能脱离实际,要从实践中提炼科学问题,这是工学研究的关键,这为我指明了方向。”

——“老师经常寄语我们,要练好过硬的专业本领,服务国家、服务社会,实实在在地提高人民出行服务水平。”

——“老师常说一座城市的交通阻塞始于一个交叉口、一条道路,进而蔓延至整座城市,为了面向我国特有的交通混杂、城市高密度、交通供给强约束的特征,不断地奔走探索、奋笔谏言,将国家战略传导至具体研究与项目中。”

“非常有幸遇上这样的好老师!受益终生、影响深远。”几位博士生纷纷说起杨老师给予他们的谆谆教诲和倾心指引。

2019级博士生李佳贤已经作出决定,学成毕业后将回归故里广西、建设家乡。他说:“我们团队非常关心西部地区发展,杨老师兼任我家乡广西南宁市与柳州市的政府顾问,鼓励支持我毕业后回家乡工作,为壮美广西建设及西部陆海新通道发展贡献力量。”

引导青年学生破解交通“顽疾”与科学问题,团队主参与创设的全国最有影响的A类科技大赛——“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迄今已举办十七届,所指导的学生创新作品多年保持全国大赛冠军等优异成绩。

  给予学生有温度的教育

一位博士生第一次向杨老师汇报自己的研究进展,心里没底,忐忑不安。杨老师不仅没有批评他研究中的不严谨,反而耐心地为其一一讲解。讲至兴起时,还在黑板上写起板书,从一个小小的交叉口引出诸多科学问题,让学生茅塞顿开。

在学生们看来,杨老师指导学生是真正的“因材施教”,常说“没有不好的树根,只有不好的根雕师”,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基于每个学生自身的个性和能力,指导的方式潜心地为每位同学制定。常常在研究组例会上指导学生研究之后,还会通过各种方式再作深入细致的指导与交流。

为有困难的新生解决路费;经常邀请学生,特别是刚入校的新生共进工作午餐,亲切指导学生如何发现科学问题、如何开展学术研究;暑假期间,悄悄给留校的学生创造科研助学机会;鼓励支持博士生参加国内外重要的学术活动,原则上不少于一次参加国际会议或赴国际一流大学交流;主动询问学生是否有学习、科研和生活方面的困难;在各种学术及行业交流会中,向学界和行业专家学者们介绍学生的研究工作……杨老师亦师亦友,又如父亲般关爱学生。这份有温度的教导,学生一直感念于心。

团队所指导的学生获得一批国际和国家各类优秀学位论文、创新创业大赛奖、国家奖学金及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等各类荣誉。已毕业的博士研究生中近八成进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任教,正在传承着团队的“聚才唤醒、立德树人、持续发展、国之栋梁”的导学思想;多名毕业生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创办科技公司创新创业,一批毕业生在国家政府部门工作服务于交通强国与乡村振兴建设,成为交通强国建设的生力军。

“让我们感到非常欣慰的是,经过团队的共同努力,我们这里已经成为我国交通系统科学与智能交通领域新思想和前沿学术的重要策源地,所培养的人才也一直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和认可。”杨晓光教授说,团队将继续奋进,力争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和交通强国建设,为实现“人享其行、物优其流、国倚其强”取得更大的学术成就,为交通事业输送更多的国之栋梁。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