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要闻 > 正文

【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同济国际“朋友圈”不断壮大

来源:党委宣传部、外事办公室、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时间:2022-10-15  浏览:

与全球300多所高校携手合作,牵手35个战略合作伙伴,加入17个国际大学联盟,实施100多个双学位项目,开设近千门外语课程……一个个数据,描画出同济大学国际化办学的新图景。

近年来,同济大学把国际化作为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高水平开放合作,将国际化全面融入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不断拓展国际合作的深度与广度,面对疫情挑战,迎难而上、顺势而为,持续探索新型交往、合作模式,逐渐走出一条国际合作的创新之路,学校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明显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处于国内高校前列。

聚焦重点、融入全球,“朋友圈”持续扩容

成立我国首个中德博士生院,获批建设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围绕中德共同关切的智能科技、绿色发展领域,探索科教融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造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人文交流于一体的对德合作生态系统……今年5月,同济大学推出“对德合作2.0战略”,获得德国50余所高校的积极响应。

学校对德合作不断探索新模式。3年前,中德学院探索转型之路,与相关学院接连成立中德经济与管理研究院、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中德机械工程中心等一批对德合作新平台,推动对德全面深度合作取得更大实效。学校被德国学术交流中心誉为德国“通往中国的桥梁”。同济大学对德合作已成为中国与欧洲国家开展教育、科技与文化交流合作的样板。

学校实施“聚焦重点、做强主场、布局全球”的国际化战略,厚植国际合作沃土,继续深化对德合作特色,拓展国际合作全球布局。依托学校一系列国际合作平台和专业学院,形成了有重点、有聚焦的国际合作格局,合作网络持续拓展,“朋友圈”不断扩大。

学校与联合国机构续写合作新篇章。今年4月,同济大学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签署新一轮合作备忘录,继续深耕可持续发展领域,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同济力量。2021年7月,学校与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签署新一轮谅解备忘录,继续联合培养国际知识产权人才。

全面融入全球创新网络。2021年5月,学校加入环太平洋大学联盟。该联盟由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等4所著名大学共同发起,目前有60所成员高校,其中中国大陆12所。学校是17个国际教育联盟的成员,担任“联合国青年教育联盟(YEA!)”联合主席单位、“中欧工程教育联盟”中方秘书处单位。

中外联手、科教融合,合作行稳致远

奥地利科学家赫伯特·芒教授持续推动中奥科技合作,不断深化两国学术往来;德国顶尖人工智能专家赫尔佐格教授,来到同济大学工作近8年,倾力投身于人工智能与城市规划交叉学科的创新建设;来自芬兰的苏雅默教授积极践行“设计驱动型创新”,大力推动研究成果应用于上海城市建设……在同济事业蓬勃发展的感召下,一批外籍专家加盟同济,中外科学家强强联手,为推进科教融合发展注入新活力。

学校深耕高水平国际人才合作交流,打造一支外籍高层次专家队伍,探索将国际引智与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合作紧密结合,加快推进高质量教育和科技创新。

近年来,学校的国际科研合作卓有成效,不断结出硕果。五年来,学校共承担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近300项。以意大利著名设计师西比克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外籍专家们的加入和中外专家的通力协作,有力推动了设计等相关学科发展驶上快车道。同济的海洋科学研究,带着国际合作的印记,在国际大洋钻探、“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凝聚着国际深海学界的支持与协作。土木工程学院与美国、日本、意大利研究机构联合建设地震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围绕地震灾害这一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联合开展重大抗震科学问题研究。在人工智能、公共卫生等重点领域也不乏有效合作,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牵头与德国Simtech 合作开展“异构群体机器人沉浸式环境感知与人机融合交互研究”,与柏林工业大学合作研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国际应急供应链规划与运作协调”。

联合培养优秀青年人才,一直是中外科学家共同倾力而为的大事。美国科学家斯潘诺斯院士和李杰院士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联合发表研究成果。赫尔佐格院士积极参与“智能城市规划前沿”课程建设,辅导50余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创立了“未来城市与建筑”国际博士生院,实现师资国际化,面向国内国际研究生开放课程。

同济一批知名学者也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日益活跃在国际学界,当选国外外籍院士,或获国际重要学术荣誉或奖项。

 培养使者、探索路径,架起民心相通之桥

近日,同济大学“2022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专题研讨班开班,为培养懂传播、会传播、能传播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再发力。这是学校继去年成立留学生“行走看中国”故事班后,进一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又一实际行动。

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学校国际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学校坚持以创办多元、立体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理论与话语体系为导向,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卓越的语言文化国际传播复合型专业人才,为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事业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有益探索与创新尝试。

优秀人才队伍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关键支撑,学校着力培养新时代国际传播优良师资,以及“知华、友华”的中华文化国际使者。精心设计“感知中国”活动,用好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当代文化等育人资源,面向留学生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2021年10月,“熊猫叨叨”国际学生讲中国故事团队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奖。同学们将自己在中国学习生活的亲身经历拍成视频,通过社交媒体与亲人朋友们分享,向世界展示真实的中国。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系列丛书”“‘一带一路’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丛书”“同济大学国际学生感悟中国丛书”……教师潜心开展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不断探索创新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有效路径,创建了具有同济特色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理论体系。

 学校还精心打造“一带一路”“中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课程体系,精准培养“一带一路”建设人才,持续加强“一带一路”对策研究,为实现“政策沟通”献计献策,构建了“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和对策研究的“同济模式”。

面向未来,同济大学将着力推动以“国际办学有品质、国际平台有特色、国际师生有规模、国际科研有影响、国际组织有任职、国际会议有声音、国际期刊有文章、国际奖励有名次”为主要目标的国际教育与学术影响力提升工作, 形成新时代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对外开放格局,全面支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